(圖片為網路擷取,中國Marie Claire嘉人雜誌20126月號)


囉唆一下:


上個月才幫中國美麗佳人寫了些稿子;心想「這麼凶狠的稿件,美麗佳人未必膽敢刊登」。沒想到她們不僅食髓知味,還加強邀稿。


熟悉這個blog的朋友都知道,我偶而會幫幾個時尚雜誌寫稿。幫這些風尚雜誌寫稿「很辛苦」;主要是考量方面的辛苦。講真話,怕影響她們與保養品廠商的廣告友誼。不講真話,人家幹什麼邀請你寫稿?


(說到這哩,台灣的時尚雜誌「應該要檢討了」……大陸版的編輯敢面對真相與民眾,台灣版……咳、咳、咳,不要只是淨談風花雪月,還有明星的穿著與八卦…...啦~台灣民眾沒有那麼淺薄……啦~)


無論如何,我還是願意為這些願意講真話的媒體寫稿件:我是個 皮膚科 醫師,科學工作者。上帝賦予這個職務的義務,除了大家熟知的「患者治療」之外,「患者教育」更是促進人類整體進步的重要職責。一直堅持動筆(即便肩膀酸痛……),也是不想白白來這世上一遭,對人類卻沒有貢獻。


廢話不說,回到正題!


Dear宋醫師,約稿來了。


本月主題如之前和您說的,要做一期關於「肌膚自癒力」的內容,相信這也是您最擅長的。


關注您的微博有一年多了吧,經常看見您發的一些內容,覺得觀點和想法很獨到,但因為我平時很少用電腦上微博,今天為了寫採訪大綱,想說先上您的部落格做做功課,直至今日才真正上去認真一篇篇地看博文,結果發現訊息量實在太大、太大了……實在是一天看不完,消化不下……


好吧,那還是照之前想的問題先提問吧,要是有其它想補充的明天再發給您。


如果下面問題和您的博文有相重複的請見諒,我真的不是一個偷懶沒認真讀博文的學生哦=


Part 1=肌膚真的有自癒能力嗎?


漫談肌膚自癒力……這個作用機制,到底是怎樣的?肌膚真的會排毒嗎?為什麼現代人肌膚自癒力反而下降了?越注重保養,美容科技越進步,但肌膚的問題卻越多?


Part 1=FIRE


開玩笑,身體簡直充滿了自癒力!


削水果割了手指,傷口會漸漸癒合;不小心摔斷腿,幾個月後又是一條好漢。就算是生了個孩子,很疲倦之後也會……更疲倦?(<=這是中年老爸的牢騷,各位無須理會……


親愛的編輯問到「作用機制」,撇開囉唆深奧……的醫學術語不談,我個人的想法是:請禱告以詢問問上帝!


各位既然相信達爾文的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知道人類存活至今,必須承受大大小小的物理與化學性傷害;例如日光紫外線、摩擦性摩擦還有硫磺溫泉傷害……細胞當然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與自我修復能力。如果再考慮細菌、病毒與人類的恩怨情仇,「自癒力」基本上是細胞存活的唯一保證!


皮膚是人體對外的第一道防衛組織;自癒力又是所有細胞(包括皮膚細胞)存活的唯一保證;「皮膚細胞擁有最強的自癒力」就成為邏輯與實際上的必然了。


Part 2=肌膚會做最佳保養品?


談到肌膚自我乳化功能機制。肌膚自己會做保養品嗎?如何依照肌膚需求、環境、氣候等因素智慧做調節?為什麼有些肌膚做不出好的保養品?如何打通肌膚的水、油通道,讓肌膚自己調配最佳乳液?


Part 2=FIRE


編輯的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肌膚自己會做保養品」是對的——請各位想一想,「當年」我們大家一起離開海水的時候,如果沒有自製的乳液,皮膚早就乾枯、破碎、凋零……bala bala……


但是自己會做保養品」跟「肌膚自己會做最佳保養品」是兩回事!皮膚自己排出的皮脂,加上汗腺的水分;乳酸、尿素與天然分泌的蛋白質、崩毀胺基酸……最後混合成為乳液。公式基本上是「油++蛋白=乳液」。


另外,討論到「最佳」,語言上有二個定義:「最好」或「最適合」。生理學上多半取「最適合」。如同我在「什麼人「必須」使用護膚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聲明」文章說,年齡大了,到了必須額外補充水、油的時候;「安全的水」、「安全的油」就是好的保養品。如果還想「抗老」、「補充皮膚營養」;當然可以添加更多的營養、生長因子等成分。如果這樣的添加仍舊受到皮膚的喜愛——可以是保養品成分的長期安全性足夠,皮膚代謝能力可以承受;就必然表現出皮膚愈來愈健康、愈來愈抗老的肌膚監測結果。


(這也是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的意思)


透過反覆監控皮膚對於給予物質的反應(<=有點拗口……),我們就有機會找到「延緩老化」、「逆轉青春」的保養品,也就是「最佳保養品」。因此您可以明白,皮膚確實「自己會做基礎保養品」;透過肌膚監測對長期安全與長期風險的監控,人類可以做出最佳保養品


為什麼有些肌膚做不出好的保養品?」的問題,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皮膚的自我代謝機制失常,無法形成正常的分泌、溶解與脫離,當然就沒有能力自我保護。許多因素中,「毛孔與汗孔堵塞導致分泌失當」是最重要原因。只要停止使用傷害性成分與傷害性產品,皮膚的自癒力就會幫助毛孔與汗腺堵塞的部份或全部排除。如果擔心自癒力稍有不足,增加使用長期監測安全的「最佳保養品」,當然更是個好想法。


Part 3=談談保養品依賴性


保濕產品為什麼越用肌膚越乾燥?如何正確保濕?好的保濕產品應該是如何的?如果某產品(如促進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強調作用方式不是從外補水,而是提升自身保濕能力,這樣的產品OK嗎?


使用美白產品真的對肌膚有害處嗎?使用美白產品就會降低肌膚對光線的抵禦能力?如何慎選安全的美白產品?


酸類成分真的會造成刺激、敏感?如何善用酸類成分保養品?據說有些酸類,如LHA能智慧識別老廢角質的蛋白,選擇性幫助老廢角質脫離,不像AHA無論好的壞的都殺無赦,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嗎?


哪些產品成分,是不可以長期使用,會造成依賴性的?哪些又是安全成分,長期使用可以放心的?


許多人都有「保養品越用,見效越緩慢、不如初次好用」的經驗,有時候換別的使用再換回去就又覺得好用了,這是肌膚產生依賴性了嗎?為什麼?


關於保養品的傳輸系統,如Liposome或其它的導入科技來幫助促進產品吸收,長期使用是否會造成依賴性?或是有什麼危害嗎?如何戒掉肌膚的壞習慣,養成不挑食的健康肌膚?如何讓消費者擺脫必須使用強效保養品?恢復簡單、安全保養品,即可滿足需求的健康肌膚?


Part 3=FIREFIREFIRE


這個單元的問題看起來很多,其實就是一個「毒性累積」的現象。


先解答「保養品有毒」的概念。在藥理學的研究中,所謂的「毒」,指的是細胞無法順利代謝,因此傷害細胞的物質。關鍵在於「無法順利代謝」這幾個字。更深地思考藥理學原則,任何物質累積到達一定濃度(劑量),必然出現「無法順利代謝」的結果。換句話說,「毒性與劑量成正相關」;討論毒性,不能脫離劑量來談


在肌膚監測的領域中,我們發現許多市售保養品都會造成皮膚結構改變。通俗地說,既然結構改變了,就表示皮膚受了傷害,卻沒有能力即時修復。這種「皮膚類似中毒」的表現,使我們堅持推動保養品的上市後監測(PMS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從藥理學歷史看,藥物研發與上市是非常嚴謹的,必須經過動物先期實驗與三期人體試驗。即便是這麼嚴謹的研究,我們仍舊發現幾年、幾十年後,某些藥物出現不可預期的副作用或副傷害;例如Aspirin從止痛增加了「預防中風」,Sibutramine從減重變成「可能導致心臟病」。人類能夠發現這些藥品的不明風險,唯一依賴的就是上市後監測。只要藥品存在市面一天,患者就會反應(不適症狀),醫師就會紀錄。


然而相對不嚴謹,卻同樣深度吸收的保養品化學;至今缺乏長期安全與長期風險的數據觀察。理智中我們都明白「任何成分到達效果後,更高的濃度就可能導致傷害」;然而面對保養品,我們卻不斷追求「Liposome或其它導入科技來幫助促進產品吸收」?廠商們盲目追求「奈米化加強滲透」、「滾輪後強化導入」、「飛梭/點陣後深度導入」,卻沒有任何人清醒地發現「敏感肌膚愈來愈多,會不會是給的太多、太深入?」為什麼沒有人懷疑「保養品越用,見效越緩慢、不如初次好用」根本就是因為「已經吃得太飽了?」


這次問題太多,還是一個一個回答吧:


保濕產品為什麼越用肌膚越乾燥?=>如果以油脂補充方式保溼,必須小心補充的成分反而堵塞了自身的油孔與水孔,結果自身的分泌能力益發受損,就可能出現愈用愈乾的現象。


如何正確保濕?好的保濕產品應該是如何的?=>好的保濕產品必須是「增加皮膚濕潤度,並且不傷害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能夠「增加皮膚自我修復、增強酸性保護膜的恢復」就更完美了。要找到這樣的保養品(其實是「正確保養成分劑量」),唯一的方式就是「長期臨床監測、追蹤」,也就是PMS


如果某產品(如促進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強調作用方式不是從外補水,而是提升自身保濕能力,這樣的產品OK嗎?」、「如何善用酸類成分保養品?據說有些酸類,如LHA能智慧識別老廢角質的蛋白,選擇性幫助老廢角質脫離,不像AHA無論好的壞的都殺無赦,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嗎?=>過去有一百種產品宣稱,現在有一百種產品宣稱,未來當然更可能有一百種產品宣稱。「產品如何宣稱」即便再嚴謹,也不過是短期的觀察數據(動物、三期人體試驗);這些宣稱的長期風險與長期效果,還是必須以肌膚監測作為最終依歸——如果皮膚喜歡它,就會漸漸恢復正常結構。反之,誰說什麼,都是假的!


使用美白產品真的對肌膚有害處嗎?使用美白產品就會降低肌膚對光線的抵禦能力?如何慎選安全的美白產品?=>美白的原理再多,最終還是可以歸納到「減少發炎」、「形成抑制」、「成品還原」、「加速代謝」幾個步驟(雷射激光還有一個「色素破壞」的部份)。


其中「減少發炎」最重要是防曬,其次是抗敏感。「形成抑制」也就是所謂的「左旋C」、「傳明酸」等抗氧化成分。「成品還原」與「形成抑制」某個程度上是一體二面——抗氧化成分使未形成者不易形成,同時也使已形成者反轉褪色。至於「加速代謝」,最常見的就是酸類換膚了。


從這個理解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需要美白」的皮膚必然已經受損(黑色素是皮膚受損後的自我保護機制);在已經受損的皮膚上使用美白成分,「防曬」可能有化學成分刺激、物理成分堵塞的風險(使用防曬乳,結果變更黑?細談防曬產品的「功與過」=上海週末畫報邀稿);抗敏感、抗發炎物質也許引起敏感與皮膚不耐(「敏感肌專用保養品竟然沒有用」也不算罕見);還原與角質剝除的酸類成分,對於脆弱、受傷的皮膚更可能引發刺激。


讀到這裡,各位是不是感覺到無所適從?其實各位都忽略了「是藥三分毒」;成分既然有效,就必然有過量傷害的風險機率。再度回顧藥學史,我還是要告訴各位:只有真正監測皮膚使用產品/成分之後的真實反應,而且是長期、持續監測,我們才能真正知道該產品/成分的效果與風險所在。因此我們不斷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事前事後不斷監測,我們可以找到安全的美白保養品、保濕保養品、酸性保養品……bala bala保養品。無論保養品或藥品,長期持續臨床監控,就是身體健康與皮膚安全的唯一選擇


酸類成分真的會造成刺激、敏感?如何善用酸類成分保養品?哪些產品成分,是不可以長期使用,會造成依賴性的?哪些又是安全成分,長期使用可以放心的?關於保養品的傳輸系統,如Liposome或其它的導入科技來幫助促進產品吸收,長期使用是否會造成依賴性?或是有什麼危害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各位應該都是專家了!


如何戒掉肌膚的壞習慣,養成不挑食的健康肌膚?如何讓消費者擺脫必須使用強效保養品?恢復簡單、安全保養品,即可滿足需求的健康肌膚?=>既然我們知道「毒性就是過度使用,難以代謝的劑量」這個重點。面對「強效保養品」這個議題,最正確的方式就是「長期持續臨床監測」。無論是強效、簡單;只要對於皮膚沒有傷害,就是安全保養品。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力追求強效有什麼錯誤呢?如果無法確定安全,即使簡單(農藥往往只有單方,夠簡單吧?),又代表什麼呢?


Part 4=美容癮君子


美容院上癮。長時間習慣定期去上美容院,可能會對肌膚有什麼危害?享受美容院服務,需要注意些什麼?醫學美容上癮。醫學美容可能對對肌膚造成哪些危害?安全和不安全的療程各是哪些?


Part 4=FIRE


「美容院上癮」或「醫學美容上癮」,從心理層面分析,可以略分為「受服務上癮」與「美麗強迫症」二部份。其中「受服務上癮」就像某些人喜歡去高級餐廳受人服務,屬於心理享受(或疾病?)範疇,不在 皮膚科 醫師討論範圍。「美麗強迫症」雖然也是心理問題,生理上卻牽涉到「終端劑量累積過高」的風險。


所謂「醫學美容」,其實是與「傳統美容」做分野的一個名詞。「真正」的醫學美容應該有醫學內涵——也就是「正確診斷、容忍評估、正確手術與術後照顧」。與民眾認知不同的是,「正確診斷」與「容忍評估」才是整個成敗過程中的重要關鍵


        正確診斷:


以盲腸炎做比喻。必須正確診斷為盲腸炎,不可誤診。如果一般病毒性腸炎的腹瀉竟被「抓去開刀」,這樣的疏失基本上不會被正統醫學所同意。在醫學美容領域中,必須正確區分雀斑、肝斑、顴骨痣……,才能做出正確建議。這部份,目前的「醫學」美容沒有太大疏失。


        容忍評估:


再度以盲腸炎為例。同樣是急性盲腸炎患者(都已經確定診斷);十八歲與九十八歲的患者,後者可能血壓、血糖都不正常。因此同樣緊急後送到開刀房,九十八歲的老爺爺可能不能立即麻醉、動刀;必須先穩定生命徵象,才能有進一步的動作。否則以他九十八歲的羸弱身軀,加上盲腸炎的摧殘,可能還未正式開刀,光是麻醉藥物,就可以造成他的死亡。也就是說,「患者應該開刀」是正確診斷,「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是容忍評估


回到「醫學」美容。現在存在的最大風險是:「醫學」美容確實有正確診斷:醫師正確地區分了雀斑、肝斑……等等問題。然而各位必須知道的是;皮膚受了傷害之後,才會長出斑來(黑色素顆粒是皮膚受傷後的自我保護機制)。如同前述九十八歲的老爺爺;一位長斑的患者,一位皮膚受傷後長斑的患者(<=這是強調性語法),他的皮膚是不是能夠接受雷射治療?能夠承受果酸換膚,不會有更深度的傷害?如果無法確定,當然可能出現「雷射後或果酸後更黑」的醫美糾紛了。聰明的各位可以清楚發現,現今「醫學」美容最大的盲點,就是沒有容忍評估措施。沒有正規的「容忍評估」過程,「醫學」美容根本不符合醫學原理!肌膚監測可以提供良好的「容忍評估」,這是我們發展肌膚監測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確手術:


所謂「正確手術」,除了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如在雷射、果酸、電燒……等各種方式間選擇;或者選擇正確雷射儀器;也包括使用正確治療劑量/強度,並且評估治療劑量/強度是否正常。這部分目前的皮膚「醫學」美容勉強算是符合要求。所謂的「勉強」,是指所有治療 都是由 醫師主觀經驗評估,無論術前或術後,並沒有類似「抽血驗証糖尿病治療效果」這樣的客觀數據以供佐證。後者是我們發展肌膚監測的重要原因之二。


        術後照顧:


這部份目前的「醫學」美容沒有太多爭議。這部份的影響雖然不大不小,如果沒有正確的術前評估,過度或錯誤的治療之後,無論如何良好的術後照顧,也難以挽回「基本上已經錯誤」的醫療結果。因此,必須先盡力確保正確治療(包括診斷、評估與處置),才能談到術後照顧的品質優劣。


需要注意些什麼?醫學美容上癮。醫學美容可能對對肌膚造成哪些危害?安全和不安全的療程各是哪些?=>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只要正確診斷、正確評估與正確手術,「醫學」美容本來就屬於醫學範疇。醫學當然有風險,但是風險必須遠小於獲得效益。「正確醫學美容」對於皮膚傷害的風險幾乎小到可以忽略。討論「醫學美容可能對對肌膚造成哪些危害?」,甚至是「安全和不安全的療程各是哪些?」這個議題,唯一存在的可能,就是「錯誤診斷、錯誤評估、錯誤手術與錯誤術後照顧」這四項可能。然而如前所述,目前醫學美容的最大風險,其實就在「錯誤容忍評估」。只要遵守正確醫學程序,醫學美容帶來的利益必然遠大於風險,這才是醫學美容的真正未來


Part 5=其它補充


您是贊成禁用所有保養品嗎?還是可以接受選擇性使用某些?哪些是您認為Ok的?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皮膚科藥物可能會帶來哪些傷害?該如何修復?


我們都知道目前化妝品對肌膚也許不夠「長期安全」。那防曬總不能不用吧?如何選擇一款安全有效的防曬產品?


肌膚對某些成分的耐受性會隨著使用時間而增強,如維它命C、果酸,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我一個同事從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許多人是越用濃度可接受的越高,是代表皮膚變厚,所以OK了?還是?)


如何修復肌膚的DNA損傷?哪些保養方法或成分能辦到?


Part 5= FIREFIREFIRE


又是一個連環問題,我們還是逐句逐句回答吧:


您是贊成禁用所有保養品嗎?還是可以接受選擇性使用某些?哪些是您認為Ok的?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皮膚科藥物可能會帶來哪些傷害?該如何修復?=>對於 皮膚科 醫師來說,保養品與藥品是等價的!太多證據證明保養品成分會滲入體內人乳樣品中發現護膚品防曬成分);而且保養品使用的時間長度往往遠大於藥品——人們多半經年使用某牌乳液,卻未必長年使用藥膏。因此各位擔心藥品使用,卻忽略保養品傷害,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可怕的是,保養品界、似乎連皮膚醫學界對這個「錯誤」都渾然不覺!?這些滲入皮膚的成分,對我們的健康究竟有什麼長期影響,目前沒有太多數據可供參考。但是既然確定「長期、大量而廣泛地滲入」,我們當然應該十分警惕、小心。


我不是反對「禁用保養品」,我是提倡「應該對保養品使用的長期風險與效果進行類似藥物的上市後監測(PMS),也就是肌膚監測」;對於某些皮膚出問題,需要保護的人來說,保養品當然有存在的必要(什麼人「必須」使用護膚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聲明)。這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我們都知道目前化妝品對肌膚也許不夠「長期安全」。那防曬總不能不用吧?如何選擇一款安全有效的防曬產品?=>無論任何物質,保養品也好、防曬品也好、化妝品也罷,所有「使用在皮膚上,會被吸收的成分」都必須證明長期使用的安全;換句話說,只要肌膚監測證實長期安全,防曬品是可以用的


另一方面,「那防曬總不能不用吧?」這句話是有語病的——首先,為了避免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防曬」當然是絕對必須的。然而一定要防曬「不等於」一定「要擦」防曬乳;如果各位夠細心,必定會發現 皮膚科 醫師經常宣導「戴帽子、撐傘、穿長袖衣物與正中午不要出門…..」等防曬措施。如果無法確定防曬產品的長期安全,使用上述物理性防曬措施(請注意,是「措施」,不是「產品」!),絕對是醫療上更正確的選擇。


肌膚對某些成分的耐受性會隨著使用時間而增強,如維它命C、果酸,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我一個同事從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許多人是越用濃度可接受的越高,是代表皮膚變厚,所以OK了?還是?)=>各位必然清楚經常摩擦的手掌與腳底,會出現角質增厚甚至長繭的現象。也就是說,皮膚會以「角質增厚/長繭」來增加對於摩擦壓力的耐受性。如果無法肌膚監測,我們實在難以區分「6%用到20%的左旋C原液」、「果酸也有許多人是越用濃度可接受的越高」這件事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生理變化?這些「容忍增加」的表現究竟屬於「飯愈吃愈多」的情況,還是「因為厭惡而角質增厚以便隔離」?皮膚因此角質增厚了嗎?還是健康生理結構提昇了?即便是「飯愈吃愈多」,人體會因此肥胖,「愈吃愈多的皮膚」會是什麼狀態?會不會有後續疾病現象?如果無法觀察並理解皮膚的真實生理反應與結構變化,任何人都無權討論這些表現究竟是合理情況,或是異常反應。


如何修復肌膚的DNA損傷?哪些保養方法或成分能辦到?=>依我目前粗淺的認知(也許有讀者可以補充更多);目前沒有任何實驗室外(in vivo)數據,可以對DNA修復產生作用。所有宣稱「修復DNA損傷」的成分,都是實驗室中(in vitro)培養皿裡面,幾個細胞的作用結果。DNA是細胞非常重要、非常深層的內在結構;加上皮膚角質、細胞間質……的保護與屏障,任何成分要影響活體細胞的DNA是非常困難的。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保養品/醫美療程可以修復DNA損傷!如果一定要達到「修復肌膚DNA損傷」的目的,唯一可行的就是「預防DNA傷害」,也就是減少過氧化、自由基、紫外線……等外界危險物質對細胞的傷害。除此之外,應無它法。


後記:


看完這些回答,各位可能頗有沮喪——之前許多對保養品、醫美療程的幻夢破滅不少。對於醫師來說,任何治療都必須考慮風險與效益的平衡。特別是醫學「美容」這種額外增加的治療,基本上不可以存在任何風險


「不造成患者傷害;Do no harm」是醫師手則的第一條金律。身為台灣美容醫學醫學會的教育主委,我堅持自己必須永遠心存謹慎,醫療行為,特別是醫學美容行為,絕對應該「相對保守」,不應該「追求前衛創新」!


部落格設置目的:


        極致,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致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非常有把握與醫學證據,請告訴我們。極致會謹慎地評估,並且協助建立該治療方案的肌膚監測原則與大力推廣


        因為醫學美容而敏感、而酒糟/玫瑰痤瘡嗎?因為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嗎?有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的問題嗎?肌膚監測是您最重要的科學證據!


        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請訂閱本部落格。這裏還有「微博答客問」欄目開通說明更多影音視頻檔請按這裏


補充閱讀:


什麼人「必須」使用護膚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聲明 2011-08-10 19:06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2011-01-06 18:10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聽細胞的聲音」肌膚監測,「更」科學的診療方式 2011-12-31 17:01


使用防曬乳,結果變更黑?細談防曬產品的「功與過」=上海週末畫報邀稿 2011-08-10 15:44


人乳樣品中發現護膚品防曬成分=論壇譯文引介 2011-05-20 15:10


什麼人「必須」使用護膚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聲明 2011-08-10 19:06


一定「要」防曬一定「要擦」防曬乳;談「防曬」的風 2011-11-07 11:44


醫師應該「相對保守」,還是應該「前衛創新」? 2011-12-30 14: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