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部圖文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裡


先來一段「故事」吧;這是位大陸朋友的網路回應


醫師:在這有幾個救命問題要請教您:


1、            出生時臉上有一米粒大小的不明物體,長大之後就變成了一塊胎記(成形後大小、位置都沒變過)。主要分佈在右臉,白色的。不細看基本不明顯。有辦法根治嗎?


2、            左頸耳背下面有一塊類似「濕疹」的斑凸(左耳最靠近臉的部位也有一小處,沒有突起。皮膚只是癢,有皮屑)很癢,發紅,還有點乾,甚至有皮屑。夏天那時開始看的醫生,只單純的塗了藥膏。中間消失過一段時間,自秋入冬那會兒又復發,直到現在還頑強著,折磨著我~現在沒用任何藥膏,特向您求一良方真心謝謝期待您的回復


皮膚可能自己生病了,可能只是身體生病的外顯


非常抱歉,讓您失望了...


皮膚科醫師最大的限制,就是必須親自看診。看不到,只憑描述,是無法做出任何判斷的。沒有判斷,就沒有相對應處置。


我推動肌膚監測,其實也有「遠端照相」的意思...


無論如何,建議您先就近找位 皮膚科 醫師,請他先給個診斷(特別是那一顆)。我可以幫忙的是:與您討論,在該診斷成立的前提之下,哪種處理會出現哪些優點與缺點...


「肌膚監測」的建立=影像紀錄=醫病溝通+醫醫溝通+醫術成長


皮膚科醫師之間的溝通,往往透過言語,或者幾張照片。以往面對某個顆粒,或者「米粒大小的不明物體」, 皮膚科 醫師的溝通方式或者是一倍的照片,或者直接做(活體)病理切片。


使用了一年多,被這位朋友提醒之後,才想起來藉由肌膚監測這個50X的放大功能,我與其它的醫師竟然已經溝通了一年多,50X的照片雖然不能取代病理切片,但是「更多的資訊」確實給了我們更多的判讀依據。


這篇文章沒有要「說」些什麼,只是希望將來肌膚監測更正式後,醫師間(或醫病間)的遠距溝通會更方便些」的意思,就是better and more…


補充閱讀:


激烈商業競爭下的醫學美容策略:(上)讓醫學美容回到「醫學」


激烈商業競爭下的醫學美容策略:(中)「肌膚監測」才能補足皮膚醫學美容的證據力


激烈商業競爭下的醫學美容策略:(下)「肌膚監測師」是醫學美容道德舊友,商業新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