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裡


這是瑞昇來的一封網友回應


您好,我之前有購買高效保濕,但r-PGA的產品是之前購買Dr. PGA的產品,兩種搭配使用。可是近來臉頰可能因為天氣乾冷,所以臉頰有點泛紅,摸起來粗粗的,有時候有點癢癢的。是因為高效保濕和Dr. PGA不能配合嘛?需要改成瑞昇的r-PGA嗎?感謝您的解答^^


「餛飩湯理論」的意思是


一般人聽到「餛飩湯」,注意的通常是「餛飩是不是很大顆?」、「餛飩好不好吃?」、「餛飩衛生不衛生?」然而一碗餛飩湯中,餛飩多半五到十顆(看個頭大小),湯倒是一大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衛生、鹽分、調味問題,都會發生在這碗「湯」中從配菜(小白菜!?)、青蔥段、食鹽、醬油或「獨家醬料」;更重要的是水的來源!


水,這個餛飩湯與保養品中含量超過40~95%(從乳霜到化妝水不等)的「主」成分,在成分表中通常位居前位,卻不受重視。


請各位發揮您的想像力:假設各位從非常高級的百貨超市中,買到非常高級的冷凍餛飩,非常確定餛飩是衛生的、美味的、乾淨的然後回家使用路邊的水溝水煮食,添加的是多氯聯苯(PCBs)污染區的蔬菜、有問題的醬油重金屬混雜區的海鹽?這樣的餛飩「湯」,究竟是「衛生的、美味的、乾淨的」,還是!?


影響這碗「餛飩湯」本質的,究竟是那幾顆「非常高級、非常衛生、非常美味」的餛飩?還是那碗不忍提起的「湯」?


「餛飩湯理論」的保養品實際狀況


許多醫師提倡「學習成分表」,這部分我沒有反對意見。但是把「學習成分表」當作「了解保養品真相的全部」,就未免流於形式了。


保養品的「真相」有些是廠商可以掌握的比方說,誠實的廠商會真地「認真標示全成分」。但是有更多因素是廠商無法控制,甚至是廠商不知道的


        廠商可以理解的保養品部份<=出事的多半是「刻意的黑心保養品」)


皮膚專科醫師對保養品的了解從瑪迪芙MOTIF「黑心保養品」事件談起


市售美白蘆薈面霜含汞超標2900=廣告/新聞閱讀


「毒」膚霜含汞超量5000


去斑霜汞超量美白變大黑臉=廣告/新聞閱讀


瑪卡蓮娜美白霜含汞逾400ppm越抹越黑=廣告/新聞閱讀


        保養品對身體的滲入與長期風險<=「理論上」只有臨床長期監測的醫師才會知道)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人乳樣品中發現化妝品防曬成分


這是一個「無所不化學」的世界=廣告/新聞閱讀


保養保過頭,臉上皮紋沒了=廣告/新聞閱讀


妝品化學毒物質恐引憂鬱症


化妝品不良反應有四大病因


外用維它命A酸可能提升全因死亡率


鄰苯二甲酸酯:香水有「毒」?


科學永遠需要進步,只有「肌膚監測」才能真正幫助醫學美容與保養品的進步


        製造/代理廠商自己都不知道的保養品風險<=「理論上」也只有臨床長期監測的醫師才會知道)


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保養品製造商不知道)


再談「成分表」=化妝品不僅僅是成分表啦<=容器製造商不知道­


韓製IPKN BB霜含螢光劑恐致癌=廣告/新聞閱讀<=代理商不知道)


        所以,「保養品的真相」是


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


「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從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談「成分表的閱讀」


科學永遠需要進步,只有「肌膚監測」才能真正幫助醫學美容與保養品的進步


肌膚監測是否可以「預測」保養品傷害?


回到您的「問題」


首先,關於A品牌PGAB品牌PGA之間的問題,閃亮亮的不一定都是金子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這些不同品牌之間的PGA,究竟誰是安全的?誰具有某些風險?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主題: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產品我們都相信


其次「保鮮膜悶敷」這個行為是有風險的


        不要選用風險保鮮膜:比方說PVCPVDC,以免釋出有毒物質。建議選用PE材質。


        保鮮膜悶敷的目的是「增加成份(包括水份)滲入」,所以可以做到粉刺與毛孔堵塞自我敷面法粉刺溶解效果。使用「保鮮膜悶敷」可以讓「好東西走的更深些,毒品也走的更深些」。使用保鮮膜悶敷法,絕對要慎選「被悶上去的保養品」(詳見「錯誤」保鮮膜濕敷法的超級傷害風險!


最後,您提到的「臉頰有點泛紅,摸起來粗粗的,有時候有點癢癢的」,究竟是使用產品的傷害?還是原先的敏感肌膚發作?目前資訊不充足,不適宜判斷。建議您尋求肌膚監測的協助,以確定狀況,並採取因應方式。


結論:


醫學是很嚴謹的,無論從證據、邏輯、推論到最後的思想形成,都必須經得起實務驗證。您所詢問的問題無法如此回答,建議使用這些保養品前,建立肌膚監測基礎;之後反覆監測肌膚反應


最簡單的結論就是:好的終端產品,使用後肌膚就會變好;反之壞的終端產品,使用後肌膚就會變壞肌膚監測確實可以「預測」保養品傷害


無論成分表如何絢麗,廠商的廣告詞如何動人只有「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


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


補充閱讀:


這次已經給了這麼多篇了請饒了我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