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開會的後續效應還在發酵…為了連絡西京醫院的 齊顯龍 醫師,「招惹」上的醫學美容時訊的袁編輯。他問的問題整理成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一文後,引來許多的討論。 袁 先生來信請我再去看一看,儘可能地回答問題。


然後就是這篇文章。


什麼是「正確肌膚檢測」?


關於「正確的肌膚檢測」這個議題,請容我先囉唆一下:坊間許多打著「肌膚檢測」名號的作法,大概是測試角質含油率/角質含水率/水分經皮散失率(TEWL)之類的「瞬間數據」。首先是儀器好壞差異、受測者的術前準備與週遭環境乾、濕、溫度等影響,這種「瞬間數據」會出現極大的變化,基本上「不太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我這樣講,或者有 許多 醫師不以為然—光是以論文來說,這些TEWL之類的數據,論文量就達到「多到爆」的程度。一個人敢攖其鋒芒,如果不是蠢子,就是傻子…(說到傻,膽敢違抗當世代知識的人都傻…)


如果這些「瞬間數據」不可依靠,那什麼樣的數據可以依靠呢?


糖尿病監測的監測與這個案例很相近。我們可以使用飯前/飯後血糖做為一種監測;也可以拿HbA 1c (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作為監測。其中飯前/飯後血糖值只代表抽血當時的血糖高低,而較長時期的血糖控制情形,則須靠糖化血色素來反應。


同樣的道理,角質含油率/角質含水率/水分經皮散失率(TEWL)這些「瞬間數據」最多只能代表受測皮膚瞬間的狀態,因此是可以「作假(cheat)」的—比方說受測者快速塗抹乳液,這些數值就會忽然改變,這是電視購物經常使用的「偽科學」。可是您、我都知道這種「只塗一次乳液」的做法不會改變皮膚的本質與健康。皮膚的長期本質與健康狀態,應該使用類似HbA 1c 的觀念加以處理。


皮膚的微觀表現是長期健康的反映(image)


我們找到的方式是50X照相系統。這個系統很簡單,就是50X的表皮與真皮照相,又稱為dermatoscopy。因為這個儀器不困難,類似X光照相系統,不需要二度編譯(compile),所以沒有太多的人工智慧錯誤(AI error)的機會。


說到「人工智慧錯誤」,坊間有許多照相儀器宣稱可以解析多少皺紋、多少黑斑…等等。身為 皮膚科 醫師,對於這些二度編譯過的數字,我不是很信任。任由機器幫人眼判讀。如果讀對了當然很好;可是我們常常看到這些儀器把遮瑕膏/BB霜解讀成「無瑕疵」,這就蠢了…


回到50X照相。這部分確實有些像X光照相系統,高手看一眼,勝過低手看一天。這部分確實存在著「內含資訊隨功能解讀者的功力不同」的教育問題。許多大陸的朋友希望我能多談談肌膚檢測的細節,可是隨著經驗增多,我雖然偶有「一眼道破」的功力,卻還不到可以系統地、邏輯地整理出教材的地步。


至於其他國家有沒有人有相關教材?答案是「沒有」。目前所有對於dermatoscopy的教材都圍繞著黑色素癌、皮脂角化(seborrheic keratosis)這幾的簡單的題目轉…


來到問題吧…


看這些問題之前,建議您先看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這篇文章;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接續著該文章而來的…


「這幾天在努力拜讀 宋 醫師的大作,收穫頗多。感覺“化妝品”比“外用藥物”確實複雜太多,但是在沒有更好的切入點的前提下,仍然要關注成分。有一個小問題:正確的肌膚檢測。似乎對預防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發生不是特別積極,或者說和不良反應發生後的處理密切,但是和有效預防其發生有一定距離。這一問題在“正確的肌膚檢測”中如何實現?」


回答一


「感覺“化妝品”比“外用藥物”確實複雜太多,但是在沒有更好的切入點的前提下,仍然要關注成分。」=>目前確實有更好的切入點,就是正確的肌膚檢測


「正確的肌膚檢測。似乎對預防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發生不是特別積極,或者說和不良反應發生後的處理密切,但是和有效預防其發生有一定距離。這一問題在“正確的肌膚檢測”中如何實現?」=>其實算是非常積極的作法


比方說我們常用的50X放大儀器,藉由放大的蛛絲馬跡產生更多資訊,使我們在使用錯誤保養/護膚品的一至二周內(很短的時間),及早地偵知這些化妝保養品對於肌膚的不良影響,從而有效預防不良影響的進一步惡化。如果不使用50X的儀器(<=您可以想像類似X光這種「原始」設計;對於肺結核的檢測、治療與監控),這些「進一步惡化」往往到等到肌膚不舒服;比方說紅、癢、乾了才會偵測到,這時候其實傷害已經很深了


這是微觀巨觀的差異。


詳細的內容等我有空的時候(<=臨床醫師,每天都有門診…),一定會整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第二個問題


宋醫生提到的一些觀點的確很有價值,做保養品後的效果檢測的確是一個應該重視的環節。


但是檢測方面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到底通過何種方式、何種儀器才能做到科學、準確的檢測?對於除了保養品之外的那些可能對皮膚造成一定影響的因素該如何處理?


另外,如何有效的預防也是個問題,光靠使用後檢測的話很難做到這點,在進行檢測之前使用者的皮膚就已經成為“試驗田”了。


之前和宋醫生交流時,宋醫生也有提出他的一些檢測方式,不過還未進行深入溝通,更具體的部分目前我還不是很明白,希望在進一步的交流中能得到宋醫生的指點。


大家在這方面還有什麼想法不妨都提出來一起交流一下。


回答二


「到底通過何種方式、何種儀器才能做到科學、準確的檢測?」=>目前我們使用50X的放大照相儀器,以及放大的伍氏燈(Wood’slight)。前者作為結構性的照相與判讀,類似X光片子的解讀。信息量與解讀者功力成正比。後者作為皮膚功能與外物入侵的檢測。如果以地質學作為比喻,前者是高空照相,知道某地有個孔洞;後者是紅外線檢測,知道那個洞的溫度、水/油等菜單現。


詳細的情況當然更複雜些—我們發現某些保養品對於表皮也有「改善」的表現,但是對於真皮會出現污染、血管增生的刺激。這些保養品對於表皮的瞬間改善,其實有些「割裂」或者「酸蝕」的感覺—「感覺」的意思就是形容,未必是真的這樣!?


「對於除了保養品之外,的那些可能對皮膚造成一定影響的因素,該如何處理?」=>這句話我不太懂。如果您指的是「有沒有保養品之外,其他也會傷害皮膚的因素」;答案當然是有。我們也藉由肌膚檢測去確認全臉掃射式鐳射(比方說C6/Max)、脈衝光、點陣式鐳射、果酸換膚、左旋C導入以及一般坊間「做臉」這些行為對於皮膚的影響,並且因此發現了許多新資訊


「另外,如何有效的預防也是個問題,光靠使用後檢測的話很難做到這點,在進行檢測之前使用者的皮膚就已經成為“試驗田”了。」=>這部份可以這樣解釋。


一位「病患」來到我的診所求診時,已經是「病患」了。換句話說,我看到的皮膚都經過許多保養品、醫學美容療程的結果。借著我們的肌膚檢測,以及原先產品的停用,甚至是替換(cosmetics replacement therapy),我們可以漸漸地觀察到他的皮膚改善。


我不太願意提到「保養品替換療程」,是因為這部分涉及商業,很容易讓人誤會「某人替某品牌說些什麼」。但是真理就是真理檢測的標的物自己會說話。在治療酒糟的過程中,對於初診的患者,我「最喜歡」做的治療是:停止使用一切保養品、清潔品、化妝品。我們會先建立他的首次肌膚檢測影像,然後讓他回家去,停止所有的產品使用。經過一個星期到二個星期後回診,病患一定會經歷「細胞覺醒=>症狀惡化=>自然淨化(清水洗臉與自然排汗)=>症狀改善」;在肌膚檢測的部份也必然出現「表皮排除」的現象。這兩週內我們尚未提供任何「治療」,只是讓他皮膚的自然修復能力作用;這部份就是「原先的保養品是否安全」最紮實的證據


換句話說,這些接受肌膚檢測的朋友「不需要接受任何產品試驗」…


「之前和宋醫生交流時,宋醫生也有提出他的一些檢測方式,不過還未進行深入溝通,更具體的部分目前我還不是很明白,希望在進一步的交流中能得到宋醫生的指點。」=>如果有機會,我會很樂意開課的!?或者等我的邏輯性教材更為完整後(<=現在我的相關知識是「百花盛開」,可是在繁開的花園中,我還沒有找到「樹幹」,不知道如何系統性地整理給大家…這是個人才疏學淺的地方,還請原諒…)。


補充閱讀:


齊顯龍:皮膚美容職業新領域—護膚品諮詢醫師


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


日心說與地心說—哥白尼革命


HbA1c in MedlinePlus


Dermatoscopy in Wikipedia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看成份表」可以完全解決保養問題嗎?=再談「正確保養」


正確的肌膚檢測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臺北宋奉宜醫師/邱品齊醫師格文引用


從「追根究底」的科學態度,談「某某保養品/成分/療程是否安全」的疑惑


保養品吸收的途徑=談談許多人都會犯的錯誤!?


夏天要防曬!?談防曬劑毒性與防曬觀念


保養品究竟是神?還是魔?=廣告/新聞二篇連續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