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標題在自由時報上覺得有爭議:18歲以下急性蕁麻疹感染是元凶


發文的是小兒科醫師統計的結果(<=原新聞如後附)。


但以來看皮膚科的人,急性蕁麻疹還是食物為主;且大部份人不吃某些易過敏的食物就能預防復發。


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結果?因來看皮膚科的人大多沒有合併感冒、感染;但小兒科的病人,尤其3歲以下,常常會有上呼吸道傳染。所以統計結果感染的比率拉高,得到「感染是元凶」的恐怖結論。


所以,以急性蕁麻疹這種常見的疾病,應該統計是以不分科,整個醫院或隨機性的社區樣本為母體,才不至於偏頗。而且感染並非沒有辦法預防,那我們打的預防針不就預防感染及預防急性蕁麻疹了嗎?這應該其他的小兒科也不同意吧!


原新聞如附:


18歲以下 急性蕁麻疹 感染是元凶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01/27 04:11


記者謝鳳秋/臺中報導


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漢屏針對千名18歲以下患者研究顯示,「感染」是引發青少年及兒童得急性蕁麻疹首因,顛覆一般認為,蕁麻疹多數為食物引發的印象。


吳漢屏針對蕁麻疹的系列研究,有兩篇刊登在小兒科國際期刊上,研究顯示,蕁麻疹患者中,男童佔56.1%,高於女童的43.9,最常發生的平均年齡是4.9歲,一歲以下14.5%;學齡前罹患比例最高,佔58%;學齡23.3%;青少年4.3%。


引發18歲以下兒童、青年出現蕁麻疹的原因,感染居首位,佔48.4%,其次是食物23.5、藥物11.5%、不明原因13.2%、吸入物1.7%、昆蟲1.5%,接觸金屬物0.2%。


因感染引發蕁麻疹的情形有上呼吸道感染,像感冒出現的鼻咽炎、喉炎、鼻炎,及胃炎、肺炎、支氣管炎、泌尿道感染等。


吳漢屏表示,這項統計顛覆一般認為,急性蕁麻疹以食物引起居多的既定印象。像一名兩歲小女生感染病毒引起感冒,出現皮膚疹,打針、吃藥4天都沒有用,小朋友四肢、身上都是疹子,癢到抓破皮,吃不下也睡不著,經診斷為急性蕁麻疹住院治療才改善。


食物類病因仍居次,蝦、蟹、魚、牛奶、雞蛋、花生、奇異果、水梨、草莓、芒果、香瓜都常引起蕁麻疹;藥物類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引起最常見;吸入性導致的過敏項目中,常見的是羽毛、毛屑、花粉;昆蟲則是蜜蜂、螞蟻。


吳漢屏曾遇過一個特別案例,一名10歲男生對蜜蜂螫過敏,家人嚴禁他進入樹間花叢,仍百密一疏,竟在買水果時,遭藏在裡頭的蜜蜂螫到,發生過敏性休克,緊急送醫才挽回生命。


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則指出,雖未精確統計,但門診粗略印象中,不論年紀,急性蕁麻疹患者5成以上是因食物引起,包括吃下易過敏食物及人工添加物,感染引起的反而沒那麼多。


引發蕁麻疹病因很多,吳漢屏建議病患,仔細記錄發病病況及飲食、接觸物,找出病因,避免再接觸,以減少再發機會。


補充說明:


醫師基本上是對的,吳醫師也是對的。下標題的是記者朋友,特別是編輯老爺。如果編輯老爺想「一鳴驚人」、「語不驚人死不休」,下錯標題也不是太稀罕的事~


引用這篇文章,主要是藉 黃 醫師的文章,告訴各位「不是太內行的人看醫界文章,常常會有管中窺豹瞎子摸象的困境」。所以我的文章都很冗長<=這是好事?還是藉口!?)


另外,補充一點對慢性蕁麻疹的另類療法觀點(<=如果急性蕁麻疹控制得不好,很容易轉為慢性)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也被認為與慢性蕁麻疹有關。修補腸黏膜、維護腸黏膜完整,基本上也是慢性蕁麻疹的一種重要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