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則新聞:猛塗保養品 女兩紅癢過敏


看了以後很痛心我想「反常地」討論這個新聞的某些知識與價值觀。


(一般來說,這種閱讀新聞的內容,我們都「丟」在「廣告/新聞閱讀」的欄位,就不多做評論了


今天感觸良多,我想「冒險」談一談。


猛塗保養品 女兩頰紅癢過敏


20091213 蘋果日報


【沈能元╱臺北報導】許多女性趁百貨周年慶大買保養品,皮膚科門診中臉部過敏病患卻也明顯增加,部分女性僅是逛專櫃試用,返家後臉部即又紅又癢。醫師提醒,女性在使用新的保養品前,應先以少量或在手肘處進行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再大面積塗抹。


最好先從少量測試


開業 皮膚科 醫師趙@@受訪時表示,百貨公司周年慶,推出許多折扣促銷,很多女性受不了誘惑,先是逛專櫃時,試用許多沒用過的保養品,後又在櫃姐促銷下,買了一堆不適合膚質的產品,因此近來門診中因塗抹保養品,導致臉部過敏患者明顯增加二成。


@@指日前即收治一名20多歲女子,在周年慶期間買了一堆保養品,返家後密集塗抹,結果引發臉部過敏反應,就醫時兩頰又紅又癢,所幸在停用保養品,與使用消炎、止癢等藥物後,病況已改善。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建議民眾使用新保養品前,可先用少量進行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再長期使用,平時臉部即易過敏者,選用保養品時,更應優先選擇不含酒精、香精等易刺激性產品。


使用保養品注意事項


◎使用新保養品前,最好先少量使用,或先在手肘處進行測試


◎皮膚易敏感者,應少用含酒精、香精產品,且最好先諮詢醫師意見


◎使用保養品後,若有皮膚紅腫、搔癢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使用保養品需隨季節調整,以避免過油、過乾,造成不適


※資料來源:趙@@醫師、張@@醫師


「冒險」的理由很多;首先,我沒有機會親自檢測這個案例的肌膚;單純從一篇兩、三百個字的報導,就判斷狀況,其實並不公平所以我也沒打算這樣做。


真正「冒險」的地方,是討論(<=評論!?)其他醫師的看法。


醫師算是舊識, 張 醫師更是以前醫院的同儕;衝著這一點點的機緣,請容許我發表一些不同的意見。


首先, 皮膚科 醫師們都認為「保養品不應該有療效」(<=除非有人提出異議!?);既然「保養品不應該有療效」,意思就是「保養品是無效的」。


換句話說,保養品不應該有正向的效果,以及負向的傷害


然而現實不是這樣的撇開「正向的效果」不談,光是果酸的燒傷(<=「負向」的效果~)、某些保養品的敏感反應,都是 皮膚科 醫師們門診時常見的問題。


既然有現象,當然需要一個解釋對於果酸類的傷害,我們的解釋是「化學成分的過度使用」,或者,更學術地說,「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至於保養品的敏感現象,學術說法就是「敏感性接觸性皮膚炎」。


這一段的討論有些深奧;請原諒我,學術的東西本來就是「探究極細微的差異」。


首先,除非「很有膽子」,保養品廠商會盡量避免「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這也是保養品廠商與動物保育團體最大的衝突所在如果可以,廠商會盡可能地避免刺激性成分的存在,至少降低濃度。


即使這種「努力」必須以「犧牲效果」為代價;我相信,廠商(<=特別是開架式廠商)一定選擇「寧可無效,不可客訴」的思考模式無效的消費者最多只是離去,「確定出現負效」的消費者會有糾紛


因此,廠商製造的保養品最可能造成消費者的使用風險,理論上只剩下「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也就是「因為消費者對產品的某個成分產生過敏,結果造成皮膚發炎」這種情形。


對於「過敏」的型態,免疫學的定義有:其中「表面接觸物質」(<=比方說保養品)的使用上,比較會遇到的是第一型過敏反應。這一型,又因為發作的遲、速勉強可以分為四種反應:


a. 第一型立即式IgE擔任過敏反應(immediate,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b. 第二型抗體依靠型毒殺過敏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ity hypersensitivity


c. 第三型免疫複合物造成的過敏反應(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d. 第四型延遲性T-細胞擔任過敏反應(delayed T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枯燥」的說完了,現在來討論「簡單」一點的<=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


醫師的第一個建議中「可先用少量進行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再長期使用」所謂的「過敏反應」,應該指的是「第一型立即式IgE擔任過敏反應」;也就是「已經對某成分過敏了,不要再使用含該成分的產品」的意思。這部分,我相信以各位格友的能力(<=大家都看過張麗卿老師或者邱品齊醫師的部落格嗎吧?),除了「以身試法」之外,「直接閱讀成分表」也是一個可行的建議。


然而我們在臨床上常常看到「這個保養品我用了很久,現在才開始過敏」的情形


這是「第四型延遲性T-細胞擔任過敏反應」的表現嗎?換句話說,如果這種「過敏」是逐漸學習而得的,那「可先用少量進行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的建議就沒有太多意義了在專櫃時使用沒有問題,回家後才漸漸出現問題


而且,如果這個邏輯再延伸開來,「事先使用在手肘」的作法,或許反而「教育」了T-細胞(<=手肘也是身體的皮膚之一吧?),結果使得保養品的過敏更為提早!?


解釋這麼細微而無趣(<=甚至會得罪人?)的內容,只是要向各位說明「保養品成份過敏」這件事並不是不存在,但是臨床上的發生機率似乎並不如想像的高


(如果發生機率很高,上述的「專櫃沒事,回家很快有事」,或者「手肘沒事,臉上很快有事」的情形應該非常常見)


再看新聞的另外一段:


「試用許多沒用過的保養品,後又在櫃姐促銷下,買了一堆不適合膚質的產品」完成上述的討論之後,再回過頭看這句話,各位是不是覺得「有些突兀」?


我相信這不是 趙 醫師的原意。既然是「沒用過的保養品」,要不然就是第一型立即過敏,要不就是第四型「下次過敏」;總而言之,「不適合膚質的產品」這句話實在無法理解!?


如果是「立即過敏」站在廠商的立場,真的會笨到放入這種「許多人都已經有過敏反應的成分」嗎?如果是「下次過敏」,我們又如何知道「不適合膚質」呢?


況且,保養品既然「沒有療效」,哪裡有什麼「適合」或「不適合」的討論空間?您聽過「你不適合吃米」的說法嗎?有些人或者對米過敏、對麥過敏;可是「許多人對基礎食物過敏」這種情況至今尚未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中我們吃米超過了5000年,人類接觸米與麥的時間是如此長久


藉著這樣的新聞,各位可以發現我們有許多的疑問。這麼多的疑問,追根究底,還是來自東、西方醫學的根本差異。


舉個例來說;中醫認為「無物不藥」,在這樣的指導前提下,本草綱目對於(也就是糯米)的說法是「苦、溫、無毒(一說味甘)」,甚至還有一大堆包括「霍亂、消渴、下痢腰痛虛寒」等主治。然而對於西醫師來說,糯米「大概就是食物的一種」。一旦我們不認為「它是有效果的」,當然就不討論它的正、負作用了


這就是現今保養品使用的現狀我們認為這些「摻雜了幾十種化學成分的產品是無效的」,所以「不會有作用,最多就是過敏反應」。


真的是這樣嗎?


邏輯學來說;如果我們的理論正確,結果應該正確(若AB);反過來說,如果結果錯誤,理論應該不是完全正確的(若非B則非A)。


如果「保養品引起的敏感反應(<=不適合的保養品)」確實每天存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保養品不產生任何效果」這件事,顯然並不成立!


是的,請謹慎地選擇您的保養品如果它不是好的,就一定是壞的。這個世界恐怕沒有「不會產生任何作用的保養品」這件事


這才是這個新聞最重要的幕後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