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單純抱怨現狀,也可以扛起改變現狀的責任。平庸或英豪,人的一生,不過都是抉擇罷了)

皮膚醫學既神秘,又膚淺……!?

身為西醫皮膚科醫師,二十年下來也算資深了。回首來時路,對皮膚科臨床教育的學習與傳承有二個大疑問:

首先,皮膚科入門真是「漫無頭緒」!

當年踏進皮膚科,老主任要我跟門診整整二年多的時間。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一開始。前一位患者進到診間,主任看了他的腳一眼,問了句「癢多久了?」,然後轉頭跟我說「足癬」,低頭就開起藥來。下一位患者,菜鳥眼中「症狀一模一樣」的患者,老主任看了一眼,說是「汗疱疹」……

然後我就暈了。

醫學系五年級開始到醫院見習,七年級當上實習醫師。跟著學長、姊在病房與急診穿梭。內科疾病當然複雜非常,外科急診也是挑戰艱鉅。但是依憑著前四年的生理學、解剖學與病理學知識,菜鳥醫師們不難理解:「主訴右下腹疼痛,有反彈痛表現,血液檢查白血球飆高,就要懷疑盲腸炎」這種過程。雖然「理解」與「掌握」還是有許多距離,「右下腹疼痛進而懷疑盲腸炎」總算有個解剖學暗示,然後有查書的方向……

(偶而也會出現「去拍個腹部X光片,問一下排便史」的前輩指導。然後菜鳥們很尷尬地發現,原來只是慢性便祕,「患者拜託醫師戴手套去挖」……

皮膚醫學門外漢卻沒有這些優惠!

這樣的觀察在十多年前升任總醫師更加明顯。當時我負責病房的各科會診(就是「如果有皮膚問題,就叫皮膚科醫師來看看」),看著那些「對我來說很簡單,對其它專科醫師很迷惘」的情況,可以想見其它科醫師一定我們「既神祕、又膚淺」。

「超高入門門檻」是這樣來的……

內、外、婦產、兒童四大科當然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是他們的學習過程有穩定臺階可以依序而上——首先是解剖學部位:下腹痛很少會考慮腦部長了腫瘤,骨骼痠軟卻沒發燒也不會懷疑腎臟有病。加上觸診、血液檢測、X光、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與正子攝影,一步一步往下探查。資料愈多,漸漸歸納個基本想法,然後就可以「查書」。

皮膚科就慘了——就拿上面那些暈了我好陣子的案例來說,足癬會脫皮、起水泡、糜爛或過度角化;汗疱疹也會脫皮、起水泡、糜爛,慢性化之後也過度角化。甚至一些病毒性疾病如水痘、手足口病等都有紅疹、丘疹、斑塊、水泡……等共通表現,如果不懂得細問病史,沒有仔細觀察其它表徵、分佈等,對我們這些菜鳥皮膚科醫師來說,根本茫無頭緒。連個基本診斷都沒有辦法確立,遑論「查書與自修」!?

換句話說,皮膚科醫師的入門檻很高,「必須厚積,或可薄發」——對新手醫師來說,帶領的前輩與課本說與寫的非常詳細,晚輩聽得十分模糊。(不相信!?請看看這段敘述: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一至兩天後,口腔出現疼痛的潰瘍。另外,手掌及腳掌亦會出現紅疹。這些紅疹並不痕癢,有時會帶有小水泡……學習者必須累積許多觀察,加上帶領者的「正確」提點,才有機會入門。

(後來我應邀在家庭醫學科稍作講解,約略介紹「無菌、細菌、病毒、黴菌」等幾項粗淺肉眼鑑別概念介紹給他們,自己才算整理出非常原始的教學概略——例如:「足癬是黴菌,因此主要是潮濕區的侵犯。汗疱疹是皮膚發炎,多在乾燥區域。但是足癬也有角質厚化型出現在乾燥區域,因此『趾縫是否侵犯』是足癬的重要線索,而非絕對線索」。)

肌膚監測七、八年的經驗,回首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文字,忽然有異樣感觸: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系統性的「臺階整理」;任何一個行業的入門都變得非常困難

這中間的差異就像傳統木匠與現代職校:傳統木匠必須以「師徒制」、「手把手」的方式傳承知識,經過三年六個月學徒訓練才能初步製作出桌椅。現代職校從「製圖」、「車床操作」……等一系列課程,大約六個月就可以「製造」出一位基層工作者。前者與後者的差異不過是「系統觀照,邏輯授予」罷了——老師傅之所以需要三年六個月的時間,主要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應該教導什麼,只好讓徒弟在旁邊跟著生活,隨機指導」。現代職校將「木工」這個職能先作基礎拆解,首學「規矩」、次學「工具」;加上計算、美感、歷史……等系列課程,整個「包圍」了木工的職能範圍。依次遞進,才能夠快速養成一位基礎工匠。推而廣之,一旦學會木工製圖,還可能跨到鐵工製圖領域……

必須反覆「對照」,才能汲取「經驗」

回到「老主任」。

皮膚科醫師最自豪的就是「一眼確診(diagnosis at a glance)」故事。皮膚科醫學界流傳著許多「某某醫師搞很久都搞不定,後來主任一出馬就確診了」之類的神話。「老主任臨床經驗充沛」其實是這樣演化來的:「當年養成的時候,也要經歷『認為足癬,刮了皮屑鏡檢才確認』。多次下來,經驗豐富的老主任『賭』對機率愈來愈高,因此『刮皮鏡檢以確認』的需求降低」。換句話說,即便已經到達「一眼確診」的無敵境界,仍舊必須以「實體證據確認」為臺階,一步一腳印地學習上來。

「實體證據」,其實是皮膚科醫師與其它科醫師都一樣依賴的必要過程。

然而面對「敏感肌」、「肝斑」……這許多美容損傷狀態——這些狀態當然也算「疾病」;然而患者的共同特徵是「不願意接受病理切片檢查」、「抽血也驗不出所以然來」、「一直抱怨疼痛,肉眼卻看不出太多特徵」、「因為原因太多,所以原因不明?」

「不願意切片」就沒有實體證據;「抽血檢驗」無法解釋「臉上很痛,頸部以下完全沒事」的怪異現象;肉眼與記憶無法「確切反覆對照」,最終當然變成「無法歸納,因此原因不明」……這就是皮膚科學習的第二個無奈!沒有實體證據以供研究,沒有實體證據作為前後對照,醫師如何知道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何確定給予的藥物(或建議的保養品),究竟是幫忙?還是幫倒忙?醫師無法確定療效,如何增進自己的經驗與醫術?(!必看!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新書的導讀文!必看!

「醫於未病」更需要細部證據

雖然身為西醫師,從古文的學習中倒也看過些許中醫經典與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過:「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也說:「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從西醫的角度理解,這段話也可以解譯成「事先教導患者疾病知識,減少患者成病機率。至少也可以讓患者在疾病非常早期就有警覺,以便早期治療。」。

更簡單地說,就是「治療與衛教都是醫師的天職」。

從「細胞量變產生組織質變」角度來看,細胞組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只要細細檢查,追蹤比對皮膚的基本紋理、細微結構變化,醫師與患者就可以早期發現皮膚變動的方向。在肌膚監測實踐中,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某個治療或終端產品(而非成分)對皮膚產生影響,必然先出現的就是「細微結構的變動」,接下來才是「器官功能的變化」。從這個「放大拍照,反覆比對」的科學方法下手,醫師與患者很容易學習到「如何正確對待皮膚」的真理;在細胞量變前段就採取干預手段(停止錯誤治療或錯誤產品),從而避免了組織層級的質變產生。(詳見「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從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談「成分表的閱讀」

身為資深皮膚科醫師,除了豐富經驗之外,能作的抽血檢驗有限,而且「局部資訊」也不充足。面對暴躁多變的肝斑、反覆且頑固的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是滿臉粉刺的青少年,面對臉部發紅、乾痛卻未必有特殊徵象的案例,有時候必須要求病理切片,但患者幾乎必然拒絕。直到肌膚監測開始,我才掌握了「在日常門診與患者以實體證據作討論;並以實體證據反覆對照治療效果」這個優勢。面對50X的顯微放大圖形記錄,我可以跟患者討論上週的治療效果,甚至一、二年來的起起伏伏,真正檢討醫療過程中的得失。

任何治療都是這樣的——只有真正面對證據,反覆對照;醫師才能與患者同心協力,知道患者(或醫師)哪裡做對了,應該更多加強?哪裡做錯了,下次必須避免?

任何學習也是這樣的——只有真正面對證據,反覆對照;醫師才能從書本上、臨床中反覆思索,從成功中擷取經驗,並且避開可預期的風險。

大家都知道科學是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醫療既然是科學,而且是醫患溝通密切的科學實踐,只有實體證據,醫師與患者的衛教溝通才有依據;也只有實體證據,患者才有堅實的、安心的依循。從教學來說,有了實體證據,資深醫師更有機會整理出脈絡,讓後來者有系統性學習的可能。

心情與結語:

這些年來作了許多肌膚監測的基礎學理。因為臨床成長的反省與心得,陸陸續續寫了不少相關內容。2013年,中國「微創美容外科學」這本教科書,收錄了肌膚監測章節,代表大陸醫學界(也算)正式承認了這個想法;同年康健雜誌也出了比較科普的肌戒毒。這幾年大陸皮膚科學與美容醫學大會演講,還有幾次皮膚科大佬邀請的內部研討,前幾天某位臺灣皮膚科前輩很客氣地說買了肌戒毒這本書,要我幫他簽個名……

心中忽然心中百感交集。

皮膚科醫師推廣「肌膚監測」這條路很苦——從「飯碗」來說,當年的「C6雷射高手」認識肌膚監測之後,一下子發現許多求診者「現階段應該養皮,不應接受雷射除斑」,極緻差點因此出現經營危機。自「煎熬」談去,既然已經這樣相信,「沒讓民眾知道應該細部地監測皮膚」是個人醫德有虧;「讓民眾知道應該細部地監測皮膚」必然犯了眾怒。當年是多家國際品牌的受邀與代言,學習監測後成了達人們攻擊與嘲諷的目標。

難怪魯迅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氣話!?

某位前輩說過:「生命的意義就是受苦。但是希望我們所受的苦,後人因此不需再受。」「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表示萊特兄弟之前是沒有飛機的。前輩受盡道路顛簸,後人快速橫越大洋,最終完成「世界一家」的夢想。「發現青黴素」的意思也是一樣——世界因發現與發明而改善,「後人因此不需再受」。

有幸成為皮膚科醫師,有幸從蔡老師處發現「肌膚監測」的臨床運用;幾年來一直致力的不過是「述而不作」——以皮膚、生理學與藥理學等基礎醫學功底,細緻整理臨床觀察結果,從而歸納出一個容易溝通、便於傳承的系統知識。慢慢地年輕醫師願意彼此交流,在臨床實踐中交換肌膚監測的觀察與學習。只希望肌膚監測可以幫助皮膚科醫師的門診業務,使得醫師的學習艱苦與醫患之間的溝通困難,後人因此不需再受

總是無忝所託。

核心精神聲明:

我不反對使用保養品!我唯一的關心就是健康!因此我反對「盲目地使用保養品」、「盲目地執行醫學美容」

根據科學邏輯,要確定保養品或治療的安全,應該在使用前、使用後都做紀錄;而且必須長期監測,反覆比對。

使用前後比對,是為了證明短期安全。使用前與長期後比對,是為了證明長期安全。這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為什麼護膚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的核心價值。

如果呆呆地相信單次監測的「證據」,就會出現「使用類固醇的褪紅效果很好,應該長期使用」這麼愚蠢的事!

保養品與醫美治療長期使用、大量使用,對身體健康影響深遠。只有真正長期監測,才能確保長期劑量安全,真正保護皮膚與身體的健康!(「皮膚測試」、「皮膚檢測」與「皮膚監測」有什麼不同?=專業醫療論壇問題回答

如果您初次看到這個blog,發現「看不懂文章內容」。這是因為作者能力不足,文章悟道的順序不一。拜託您買本循序漸進的科普書籍(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也可以先看「肌戒毒」整體概念:電視專訪,然後聽聽錄音檔。理解真正真理之後您就會發現:

因為醫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瘡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錯誤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傷害出現的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一定有改善!

正確實施並遵守肌膚監測的指導,就是您保護自己最重要的科學證據!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

網路會員註冊請按這理

Google Feedburner RSS註冊請按這裡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的醫學證據非常有把握,還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協助建立相關肌膚監測原則。

至於買書……

博客來網站買書按這裏(海外也可以)

大陸當當網按這裏

大陸淘寶網站按這裏

香港CP1897網路商城按這裏

新浪健康;好書推薦

補充閱讀: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文化中國,中國網

「肌戒毒」整體概念:電視專訪大陸請按這裡 2013-06-18 20:18

!必看!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新書的導讀文!必看! 2013-03-21 19:45:46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臺灣廣播公司錄音檔 2013-02-01 21:23

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 2011-03-15 21:27

arrow
arrow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