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http://www.baimao.com/export/factory/1755602.htm


這篇忘記是2004年還是更早的文章,被果殼網(http://www.guokr.com/;大陸的科普網站)邀稿之後,想想還是補充些新資料吧,以免貽笑大方~


文化人,總是很愛面子的!


導語:


幾張未經PS的原始照片,把公眾的視線又集中在小甜甜布蘭妮的橘皮組織上。但你可知道「橘皮組織」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個錯誤命名。討論小甜甜身材之前,先來果殼健康弄清楚橘皮組織的是與非吧。


如果皮膚有了一條條皺折狀態的「橘皮組織」,健康的形象恐怕要打點折扣。皮膚出現橘皮現象不算是病症,是皮膚結締組織鬆動的退化現象,至於皮膚表面為什麼會變成橘皮狀,一般認為與個人體質、荷爾蒙、飲食等都有關聯。


光滑的皮膚變成「橘皮」確實影響美觀,想要解決它,先要建立下列正確觀念:


蜂窩組織炎?橘皮組織?橘皮現象!


迷思:


1.      橘皮組織產生原因,是局部的脂肪成塊堆積在皮膚之下形成的,也就是說,脂肪細胞周圍多餘的水份與老化廢物代謝不良,讓表皮出現凹凸不平的波紋。


2.      蜂窩性組織炎,也就是賀爾蒙不平衡的結果,由於皮下組織增厚,囤積了許多膠原纖維,而導致體液與有毒物質鬱積其中無法排出。


3.      這可不是肥胖的人才會發生,成因是由於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使得細胞組織和毛細管網路組織受到壓縮,導致新陳代謝迴圈功能減退、水份與毒素滯留、皮膚組織鬆弛,進而皮膚表面變得粗糙不平滑,進而出現橘皮現象。


真相:


結締組織是皮膚與內部肌肉、骨骼交界處的一種正常結構。結締組織中充滿了膠原纖維、彈性纖維與其它網狀纖維結構與基質。「結締組織」與「皮下脂肪」相互的關係,有些像「以網袋買水果」(如附圖)相對於水果的結構,網袋孔目愈小、愈緻密,相對外圍輪廓愈平滑。因此您可以看到右下角香蕉部分的網袋非常平滑,正上方比較小的柿子(?)就出現略為凹凹凸凸的感覺。


橘皮現象的產生原因,源自於局部脂肪成塊、成塊地堆積在皮膚下;也就是說,當脂肪細胞周圍多餘的水份與代謝不良,使得脂肪團塊出現相對軟爛(這是其一)或小型硬塊聚集(這是其二)時,表皮就會相應出現凹凸不平的波紋。


這種現象出現,除了脂肪團塊區域的變化外,結締組織結構改變也是原因之一。這就是「相對於水果的結構,網袋孔目愈小、愈緻密,相對外圍輪廓愈平滑」這句話的意思。無論脂肪團塊、水腫、纖維化等變化如何,如果該網目非常細緻、強韌;肉眼下還是看不到橘皮現象


這種先天性均勻與強度的變異現象與性別有關—男性先天就有較強韌的皮下結締組織,女性則較為吃虧。皮下組織張力不足的狀況是全身出現,不僅僅是腹部、臀部、大腿與上臂等部位。只是年紀愈大、愈肥胖的人所承受的地心引力愈大,愈容易出現結締組織無法負荷的突起現象。而且「較為強韌的皮下結締組織」意味著「更多的自我壓迫與按摩」;後者是體內淋巴水液系統運作的主要力量結締組織愈強悍,水液瀦留愈不明顯


真皮層與脂肪層間的結締組織強度及厚度不均勻,才會導致脂肪層往外突起入真皮層的現象。這部分與「多餘的水份與老化廢物代謝不良」並不完全相關。然而後者確實會有些影響這也是推拿、按摩可以暫時削減橘皮現象的原因:推拿、按摩可以幫助局部水液暫時離去,使脂肪組織暫時恢復緊實(而不泡爛),結果就暫時稍微平坦一些。


1998年與2002年的美國與法國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患者局部脂肪組織的代謝效率,血液與淋巴等水分運輸狀況與常人無異。換言之,所謂「新陳代謝迴圈功能減退」的說法沒有獲得證實。


名詞正義:


這種脂肪層不均勻地侵入真皮層所形成一團團局限的脂肪團塊,早期俗稱為「蜂窩組織」,現在又更離譜地誤稱「橘皮組織」。


其實「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醫學專有名詞,意指結締組織部分出現感染/非感染性的發炎反應。因為結締組織發炎後水腫、膨脹,病理切片看起來很像蜜蜂的蜂窩,因此稱為蜂窩性組織(炎)。如果局部代謝失常,使得皮下組織水液排洩出現問題,組織整體增厚,代謝廢物(毒物?)鬱積其中,當然也會出現蜂窩組織表現。


如果您很細心,就會發現「蜂窩組織」是病理切片上對結締組織型態變化的一種描述「橘皮現象」則是肉眼對皮膚表現的一種描述。二者表裏不同,也許相互映照「蜂窩組織現象」未必會嚴重到在肉眼中出現「橘皮現象」;另一方面,重病、年老體衰的人,結締組織過度鬆弛,也可能在「蜂窩組織現象」不明顯的情況下,出現「橘皮現象」。「橘皮現象」是否出現,基本上取決於「水果夠小(如葡萄、栗子)」與「孔目鬆大」之間的相互關係


嚴格地說,蜂窩組織只是結締組織不均勻時的表現,橘皮現象也就是這種表現的外在狀態,二者不僅不算正確醫學命名,連「組織」與「現象」的實體/虛擬等級都不同。打個比方,「胃潰瘍」是一個正式醫學名詞,「餓時會痛」是一種現象,「唉唉叫」(臺灣俗語)不過是疼痛時的外在描述。「唉唉叫」未必因為「餓時會痛」,也許因為「撞到會痛」。把「唉唉叫」當作一個正式名詞,已經是不知所云;再把「唉唉叫」這個「現象」變成「組織」,更是胡說八道~


再者,這兩個名詞都只是脂肪組織相對於結締組織的表現,未必出現任何實質發炎反應,使用「蜂窩組織炎」來描述「橘皮現象」,絕對是更進一步的錯誤。


如果真的必須「隨俗便稱」,我的建議是將「橘皮組織」改稱「橘皮現象」。一來符合「可以暫時改善」的本質我們怎麼可能期待按摩、推拿、甚至是保養品、藥物等外在干預,改變「組織」呢?二來,把「結締組織炎」、「蜂窩性組織表現」、「橘皮現象」各安正位之後,醫學界與俗稱界,就容易溝通得多了容易溝通,才能夠攜手共進,研發出真正有效處理「橘皮現象」的處置方式。


如何治療橘皮現象?


迷思:


這些惱人的病症,絕對是可以精油療法而獲得成功改善的。由於症狀形成原因複雜,多功能的排毒精油是絕對必要的。也就是說,最好能使用複方精油。


在使用精油的同時,順著淋巴進行規律的按摩是很重要的。當然,如果能夠使用絲瓜、刷子或按摩手套,效果肯定就更能發揮。新鮮水果、蔬菜、水份、運動對淨化和除去蜂窩組織炎非常有益;三溫暖、蒸氣浴能刺激血液迴圈,可分散油脂的部位。


真相:


在提及各種報告之前,有一個名詞差異必須提醒大家:醫學界所承認的「改善」,通常意指「永久改善」或「可持續一段時間的改善」。上述按摩、推拿造成的「幾小時改善」,醫學界不認為是「改善」。因此各位可以發現下述的文獻中,一面倒地「不認為可以改善」。


1997年美國的研究報告顯示,「沒有任何外用產品可以改善橘皮現象」。1999年英國也發表類似醫學研究,認為氨茶鹼(Aminophylline)跟深層負壓按摩(Endermologie ES1)的外用藥膏「對於改善橘皮現象沒有明顯效果」,FDA也認為「外用氨茶鹼對於人體的安全性有待評估」。2000年的美國研究發現維生素Aretinol似乎藉由強化局部膠原組織強度,使橘皮現象獲得改善2001年的報告則認為維生素A、咖啡因與螺可吉寧(Ruscogenine抗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抗彈性蛋酶等作用)的三合一產品可能可以提供更快的療效。


至於所謂「按摩推脂」部份,2001年針對深部按摩改善橘皮現象的報告顯示,深部按摩確實可以增加皮膚的膠原纖維強度與數量,使皮內與皮下結締組織更為強韌,減輕橘皮現象。改善的程度則會隨著操作者的手法輕重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另外,局部抽脂也是改善橘皮現象的一種確定性治療方式。這部份原理很簡單:減少水果,就減輕了網袋外張的壓力。這種「減少局部脂肪」的努力,隨著局部抽脂風險與疼痛,雷射溶脂漸漸乘勢而起,之後超聲波溶脂也隱隱有崛起趨勢。


個人對超聲波溶脂經驗不多;在許多研討會、 文獻與 醫師交流心得,超聲波溶脂的效果不大,也難以預測有些人有效、有些人無效;但是根據學理推論,超聲波溶脂對於橘皮現象改善應該是有機會的。雖然「不容易真正溶脂」;但是伴隨著「深層震動、按摩」的作用,可能增加局部結締組織的強韌程度,從另一層面改善橘皮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電波緊膚、光波緊膚等幫助真皮強化的手法,也可以改善橘皮現象。


總而言之,目前只有局部使用維生素A乳霜、適度按摩、外科抽脂或積極減重等治療方式是有醫學證據支援的。坊間流傳的其他方式除了效果有限,局部塗抹後的接觸性皮膚炎,甚至是絲瓜、刷子或按摩手套所造成的磨損性皮膚炎,都是愛美的您必須注意的重點


至於PS修圖方式,就當作雲端的、「媒體治療最有效」的方法好了~


橘皮現象大檢測:


檢驗是否有橘皮現象,請你躺著或站立時,用手擠壓、揉捏皮膚;如果皮膚表現永遠呈現平滑、無皺折狀態,就算是保養良好。如果皮膚外觀看起來光滑,只要稍加用力揉捏,大腿、臀部部位便會看見橘皮狀態,表示下半身已經開始出現橘皮現象;若是身體平躺看不出橘皮狀況,站立時卻出現難看的凹凸皺折,此時橘皮現象已經影響身材美觀了。


部落格設置目的:


        更多影音視頻檔


        專業敏感/酒糟/玫瑰痤瘡肌膚治療機構;特別是錯誤雷射/激光/醫美/保養品後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敏感問題


        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請訂閱本部落格


補充閱讀:


修圖騙很大  英國小列教材=小甜甜布蘭妮案 2011-10-01 18: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