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部圖文,煩請點擊這裡


經過幾次往談,寫了篇保養品的「適合與否」的文章,大陸的齊醫師給了個回應


您好:


非常詳實細緻的分析和說理。讚歎您治學的嚴謹。


關於「適合」和「安全」的討論,我覺得仍然會持續下去。


立足於現在的化妝品現狀,無法確定哪種產品絕對安全。因為化妝品使用的實質:化妝品+個體皮膚狀態+生活環境、習慣等。例如夾雜某些敏感皮膚狀態的時候,原來安全或許會變為不安全


但是我認為:無論如何, 邱 醫師的PMS觀點,您的「肌膚監測」,我提出的「化妝品諮詢師」都是值得深入進行的方向,如果能將這幾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或許會成為皮膚科或化妝品專業下的一個交叉學科或者亞專業,前途很光明。


但是現在認識到重要性的人還很少。


我的回應是(<=予豈好辯哉然也!?)


醫師,您好:


關於「化妝品使用的實質:化妝品+個體皮膚狀態+生活環境、習慣等。例如夾雜某些敏感皮膚狀態的時候,原來安全或許會變為不安全」的部份,有更多討論的空間您說的是「橘越淮成枳」,我說的是「玫瑰不管叫做什麼名字,應當一樣芬芳」。


有時間我會好好地寫一篇相關討論。(<=就是這一篇)


另外,「 邱 醫師的PMS觀點,您的「肌膚監測」,我提出的「化妝品諮詢師」」其實是同一件事:


沒有肌膚監測,無法討論PMS


事實上,PMS這個概念就是長期監控的意思


我在二年前提出「對保養品成品PMS監控」的時候,大家都沒有類似觀念。這不是「大家來搶頭香」的無謂爭執;只是闡明「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真理最後必然殊途同歸」。


再強調一次,無謂引發「誰做前、誰做後」這種爭論;只是強調「最後大家都同意保養品成品必須PMS」。


您的化妝品諮詢師,也必須透過某種現場可執行的監控方式,才能廣為訓練與流傳:


試想;全世界每年出產這麼多種「新」成分;一位很認真的護膚品諮詢師(<=無論是醫師,或是護理人員),光是學習新成分、使用新成分、認識新成分確實的作用,大概一年時光就過去了。明年,又有300種新成分


換句話說,新成分之間的交互作用;製成產品之後的優點與缺點都來不及理解<=還不論「不同廠家、不同規格、不同等級;卻相同標示」這個問題),這樣在現實世界的應用執行是有問題的


比方說「某成品的傷害」,究竟源自于新成分,還是源自于「新成分很好,但是搭配的配角成分很爛」,或者「主角與配角均優,只是配方、比例、酸鹼值有問題」;這許許多多的交互因子,如果依照數學上排列組合的計算,恐怕是天文數字般地紛雜。


再強調一次:這些現實世界中紛雜難解的綜合條件,以「閱讀成分表」方式切入,是無法應用、執行的


證據(<=我觀察到的心得):


張麗卿老師推動成分表閱讀至今, 邱品齊 醫師與 牛爾 先生也加入了類似概念(<=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動)。


老師近期寫了保養品該迴避哪些成分2010/06/18)、無防腐劑化妝品的新風險2010/04/19);對於「單純閱讀成分,不暸解配方精神」的讀者頗感「無奈」


醫師則逐漸發現「成分是需要監測的」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2010/05/07)、後來發現「成份合理,不表示成品安全;所以成品的效果也要監控」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2010/08/20),最後告訴我們「廠商可能不誠實」是裝傻還是故意2010/10/12)或「推薦者也未必可靠」醫學美容早已名存實亡2010/10/19


牛爾先生更「乾脆」,從「教導閱讀成分表」跳到「教導DIY」,後來乾脆「自己下海做保養品,方便原料成分品質、等級的確認」。


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因為這是個現實世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保養品「成份相同,不表示完全相同」


2009年,我們提出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產品我們相信這個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長期肌膚檢測監控,我們發現「同名不同物」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到了2010年,我們又寫了不是所有的左旋C都一樣的文章,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前幾天,台灣媒體記者因為「台中榮總偽藥事件」打電話來訪問我; 談到某 醫師說「使用三合一美白霜過敏或過度刺激皮膚發紅、不舒服黑色素掉到真皮層、反而變成黑色素分布不均的症狀」這些風險,談到「三年多前,我們已經停止使用三合一藥膏」的「先見之明」。對於我們竟然超前了這個時代的觀念,她表現出非常訝異的口氣。


「為什麼您們會知道三合一的風險?其它文獻都還沒確定呀?」她說。


長期的肌膚檢測告訴我們,這個藥膏會破壞皮膚的基本結構」我回答。


「保養品規範」的實際現狀與能力限制


談到「毒性/傷害成分檢測」,一般人的標準疑問是:


l          廠商(<=特別是「國際大廠」)不是都有自我把關嗎?他們不知道這些成分是有毒的?


l          政府沒有把關嗎?他們不是有很多「不准添加成份」的規定?


這些疑問,其實是對「檢測」與「自然」這二個哲學本質的理解不夠透澈


l          廠商的自我把關:所謂「廠商」的自我把關,現狀是「無任何急性接觸性皮膚炎」以及「不添加法令規定已知有傷害性的成分」。其中「急性接觸性皮膚炎」的避免,不表示「慢性累積性傷害」的避免<=這就是上市後監測PMS的精神所在)。而所謂「法令規定已知傷害」的部份,可以與下段「政府把關」一起討論。


l          政府對於「有害成分」的把關:請容許我說個故事:


人類在1970年發現B型肝炎病毒,然而B型肝炎的存在,卻遠遠早於這個「發現」。也是說,就算沒有「發現」B型肝炎病毒,人類還是會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傷害


這是什麼意思呢?假設某個成分「因為人類現時科技能力的問題,無法被發現」,並不表示「這個成分不會影響人體;無論是好處或壞處」。但是「因為人類現時科技能力的問題,無法被發現」,所以政府不會將之列管,當然不會因此「把關」


政府不將之列管,不表示「您不會受到該成分的影響」


只有「真實細胞反應」,才是「真正的檢測!」


如果您了解了上述「現實科技的極限」,就可以真正理解「肌膚檢測(<=真實細胞反應檢測)」的意義:無論使用什麼樣的產品/成分/療程,結果是好的<=細胞喜歡),皮膚的正常結構就會逐漸恢復。如果細胞不喜歡,皮膚的正常結構就會逐漸破壞


這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廠商、任何專家、任何說辭、任何成分、任何只相信可見證的、不斷追蹤的肌膚檢測」的核心意義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只有不斷肌膚檢測,才能夠改善、甚至療癒敏感/酒糟的肌膚!


最後,補充一些「為什麼成分表未必可靠」的業內資訊:


以下是格友5047<=他是保養品專業人士,有設計與製造的經驗)在部落格的回應與我的來往


因為化粧品的製程及原物料規格,都無法與藥品相比較。


這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


藥品用的基劑材料,看INCI名字會跟化粧品用一樣,但品質差很多。有沒有藥品GMP的規格,是很重要的...


我的回應是:


「因為化粧品的製程及原物料規格藥品用的基劑材料……藥品GMP的規格=我想您這句話,應該可以很清楚地解釋「為什麼單純讀成分表,無法確定保養品的等級安全、作用與價格等因素」了


他的回應是:


是的...


老實說,目前化妝品原料的規格把關,全都在原料商的道德約束及化粧品製造商的道德約束。這兩個變因很難控制,一定要很小心的去把關及堅持


我的回應是:


任何一個行業,要靠業內的道德維護消費者安全,基本上必須:


1.      業者對真相的認知:基於「性善論」,沒有人會刻意販售有害成分


2.      外部法規的規範:比如說:「醫師不准與患者談戀愛」,就要靠「醫師自律」與「醫界輿論」


補充一個「八卦」:大約在三年前,我才知道「原來不同等級的玫瑰精油,價差可以從每公斤2000元到870,000


補充閱讀:


保養品的「適合與否」=與大陸齊醫師的觀念來往=台灣宋奉宜醫師格文引用


保養品該迴避哪些成分


無防腐劑化妝品的新風險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


是裝傻還是故意


醫學美容早已名存實亡


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產品我們都相信;談瑞昇PGAPGA


不是所有的左旋C都一樣


中榮送病患美白霜竟是偽藥=廣告/新聞閱讀


B型肝炎病毒


不要相信任何人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主題:酒糟/敏感性肌膚解答之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