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中國大陸地區影音說明檔,請看這裡


推動肌膚檢測三年多,半年前開始學習頭髮檢測。用的同樣是皮膚鏡(


electronic dermoscope);只是多了一個200X的鏡頭。

相對於肌膚檢測,頭髮/頭皮檢測簡單許多首先是圖譜方便些;肌膚檢測並沒有圖譜可以應用,頭皮/頭髮的檢測多少有相關資料。再者頭皮的表現比其他部位單純些(<=至少目前看到的是如此;如果有先進願意賜教,非常期待),多半是紅腫、發炎、組織液、血管擴張(增生)、頭皮屑這幾種類型。至於禿髮的判定、毛孔堵塞與萎縮程度、頭髮處於生長期、消褪期或休止期,勉強也有圖譜標準。


這次向大家發表的是二位受測者的觀察追蹤邏輯還是一樣的:「好的保養品,皮膚/毛髮就會漸漸變好;有問題的保養品,皮膚/毛髮就會漸漸變壞」。這次我們提供二個案例對照:「相對安全洗髮精與相對不安全療程」。


也許各位會問:「什麼是安全洗髮精」?


對於「安全洗髮精」的設想,我們目前考慮的是:


1.      因為頭皮比一般皮膚更油,洗髮精的清潔力比洗面乳強。換句話說,如果使用了錯誤成分/劑量的界面活性劑,洗髮精對頭部皮膚(<=頭「皮」也是皮膚)的傷害會大於洗面乳對臉部肌膚的傷害。選用較安全/相對低劑量的界面活性劑,是安全洗髮精的第一個考量


(至於「究竟什麼是「較安全的界面活性劑」?很抱歉,這是製造商的商業機密,我也無法得知。身為臨床醫師,我能做的還是「不斷檢測、不斷追蹤」。如同我對保養品的態度一樣:「不相信任何品牌、任何人說的任何話,只相信不斷追蹤後的結果」)


2.      消費者雖然對「洗髮、潤髮雙效合一洗髮精」失望,卻又希望「洗完頭髮之後,不會太過乾澀」,因此廠商開始加入矽靈(dimethiconesilicon),希望能夠在「不犧牲清潔力的前提下,維持洗完頭髮後的舒適度。


關於「矽靈」網路上有許多討論;無論是支持的或否定的,多半也只能人云亦云。經過這幾個月的頭皮/頭髮檢測之後,我們懷疑頭皮上許多毛孔堵塞的問題<=後續出現發炎與痘痘),也許與矽靈的毒性無關<=據說是無毒的),但是與堵塞力有關


無論如何,我們會繼續追蹤


圖片說明:


圖一:是位約四十歲的男士,頭皮發癢後,我們建議換用洗髮精,經過四十天的200X圖片。可以看到乾燥的頭皮屑消失,只是毛孔口似乎還有些黏著物尚未開朗。


圖二:是同一位男士的50x表皮與真皮追蹤圖。表皮部份可以看到毛孔口「似乎」較原先開放些;真皮部位的發紅也少了。


圖三:是一位自認為掉髮的24歲男性;經過某個生髮聯盟組織二個月治療後,發現頭皮更癢,發炎與掉髮明顯。經過頭皮/頭髮檢測之後,認為「只是湊巧」。自行要求回到該聯盟治療,21天後回診檢測做為參考。


回診後發現掉髮更厲害,發炎更厲害;圖三可以看到頭皮屑與乾燥更加明顯。



圖四:該24歲男性的50X圖片,表皮紋路「似乎」變壞,真皮血管確定明顯許多。



圖五:檢測脫落頭髮(30X),左上角為正常終末髮,毛囊區域呈現小圓頭形,近毛囊區域的毛髮稍微褪色。更多的是右下角的毛囊狀態帶著角質、黏稠液體的活頭髮;後者為「夭亡」狀態。


補充閱讀:


「不相信任何人」的相關文章


關於矽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