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針對一些防曬卻失敗了的各種例子和疑問,由專家團隊給出正確的建議。
問:現在推出了一些能防止防曬劑滲透肌膚的防曬新品,那麼是不是說在使用這類防曬時,就可以不用塗抹面霜直接用防曬了?
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防曬霜」的結構與設計說起。
人類最早的「防曬」,其實就是躲在樹下、山洞與大岩石後。換句話說,就是「物理遮蔽性措施」,或者稱為「硬防曬」。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躲在樹下,所以發明瞭遮陽傘與帽子。有時候懶得戴帽子(必須晉見皇帝陛下,不方便?),就把石頭磨成粉,黏貼在臉上——這就是物理性防曬霜。
然而「石頭磨成粉」總會有些色差變化:隨著社交與彩妝的必須,「櫻桃紅臉頰+防曬霜=家暴淤紫」變成必須避免的誤會,化學性防曬成分應運而生。幾十年後,再因為敏感性肌膚的盛行,化學性防曬被漸漸嫌惡,廠家與民眾回頭追求「更細緻、更奈米化的物理防曬顆粒」。
然後就出現了「必須防止奈米防曬粉粒進入毛孔,出現物理堵塞」的隔離霜。究其原理,其實就是「大顆粒先行,擋住毛孔,避免後續的細顆粒進入毛孔」的想法。各位必須知道,防曬顆粒愈小,顆粒間隙愈緻密,光線遮擋效果愈好。這也是物理性防曬顆粒追求「奈米化」的醫學理由。但是太細小的顆粒,就可能塞入毛孔,出現粉刺、青春痘等現象……
(各位看到這裡,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人類真是種努力自我折騰的動物……)
言歸正傳。隨著歷史的教訓與經驗,廠商們開始發展出「先給大顆粒物理防曬粉粒,避免毛孔堵塞;再給小顆粒物理防曬粉粒,增加逃逸光線的捕捉;最後加上化學性防曬成分,更加阻滯光線的傷害」這種全頻防曬概念。
請原諒我不是市場專家,不清楚「能防止防曬劑滲透肌膚的防曬新品」究竟是什麼產品。從上面的分析下來,如果廠商確實避開了毛孔堵塞的風險,「不使用面霜,直接塗抹防曬霜」確實是可行的。
問:如果我用的是一般的防曬霜或者BB霜,經常不塗面霜直接一層防曬OR BB霜出門,對皮膚的危害有多大?
答:
我寫文章,喜歡把背景講完,就是後續的解釋會變得很簡單。
前面說過,如果不使用隔離面霜就直接塗抹一般防曬霜,例如純化學防曬霜,就無法防止化學防曬成分對皮膚的直接接觸。後者目前醫學界確實是有些疑慮的。幾十年來,敏感肌膚甚至酒糟肌膚的盛行,大量、廣泛且長期使用(十四歲就開始保養、防曬?)保養品、化妝品與積極防曬,恐怕難辭其咎。經過了六年多肌膚監測的經驗,我對這樣的「控訴」更是頗有同感。
如同前述,如果使用的是「化學/物理混合性防曬霜」,甚至「純物理、奈米性防曬霜」,不使用之前的隔離產品,當然會出現「致粉刺性;comedongenicity」等許多粉刺、青春痘;甚至是後續的乾燥、脫皮、敏感問題。除非是強烈的化學刺激,上述的皮膚危害都是累積、漸進的,使用者往往不知不覺中就漸漸進入中、重度損傷的程度。
至於BB霜,這個完全不屬於「保養、護膚系列」卻「被怪異分類」的遮瑕產品。BB霜本就屬於「彩妝系列」,藉由廠商與行銷達人、專家的刻意誤導,消費者將它誤當保養品每天使用,還是基層、深度使用,因此出現皮膚的傷害症狀,真是罄竹難書呀……
問:同樣是SPF30,BB霜、修顏隔離乳和純防曬乳液,它們的防曬能力是一樣的嗎?
答:
最粗淺地說,既然已經討論到「防曬能力SPF值」,無論產品的名稱是BB霜、修顏隔離霜或者防曬乳液,它們的防曬能力當然是一樣的!——「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就是日光遮蔽係數的意思呀!
但是,更嚴謹地說,「防曬」不僅僅必須討論UVB(SPF主要測量UVB;中波紫外線),還要討論UVA(長波紫外線)。只討論SPF/UVB,確實無法顯示各種產品的「真實防曬能力」。
結論就是:除了SPF值,還要看UVA的防護值(目前有幾種標誌方式;2012年甚至還有更新概念)。只要這些數值都相同,無論產品是BB霜或WW霜,「防曬能力都是一樣的」。
問:化學防曬劑的滲透問題有多需要擔心?是否有一些化學防曬劑成分滲透進皮\膚但卻能順利排出體外、無需過分擔心;有的則應該在使用前一定做好面霜等的護理?
答:
目前對於化學防曬劑,確實有許多爭議——支持的有之,謾罵的有之。
追究這麼多紛雜看法的主要原因,實在是因為缺少了「上市後監測;PMS, 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的關係。
從藥品界借鑑,我們知道藥品上市過程非常嚴謹,必須經過動物實驗與三期臨床人體試驗。這些試驗往往耗費鉅資,時程也橫跨三、五年。即便如此,醫界仍舊不斷於臨床實踐中發現各種「藥品意外」——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減少血栓性中風」這個事件。這些歷史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成分單純的藥品都可能出現不可預期的副作用,遑論百倍複雜的保養護膚產品?
化學防曬成分的動物實驗結果,不應當完全套用到人類反應。人類使用的短期觀察反應,當然也不等同於長期使用的效果與安全。對於「化學性防曬成分的安全」這個議題,我的專業建議是:
① 全面推廣肌膚監測,對護膚品的所有反應做長期監控,真正理解護膚品(當然包括防曬品)的人體效應。
② 在肌膚監測尚未成為全面事實前,如果必須使用化學性防曬產品,不要做為第一層(內層)使用;一定要先使用保護性的隔離產品,以避免化學成分的滲入風險。
問:不少防曬霜都有塗抹後搓泥的問題,為什麼這類現象特別容易在使用防曬品中發生?搓泥就代表不好?如果搓泥了之後輕輕地把它抖掉,那麼還需要重新塗一層防曬嗎,還是說即使搓泥了但防曬劑已經附著在皮膚上、不用再重新塗抹?
答:
前面說過,物理性防曬霜使用的是「粉體遮蔽概念」,因此在玻尿酸等膠體產品,或某些乳化程度較低的面霜(油膏)之後使用物理性防曬霜;也許這個物理性防曬霜本身粉體濃度很高,都可能出現「塗抹後搓泥」的現象。因此「搓泥」單純只是美觀問題,並不代表產品品質,也不需要刻意地加重塗抹。
理解了學理,就可以談談「避免搓泥現象」的方法:以按壓方式塗抹物理性防曬霜,讓粉體黏附(而非搓入)所有的保養、化妝程式的最外層,「避免搓揉」當然就避開了「搓泥現象」。
問:在您接觸的人群中,是否還有接觸到一些當時曾令您意想不到的防曬失敗方式?
答:
因為肌膚監測的關係,我成為華人地區少數專業治療酒糟與敏感的醫師。許多患者到診所來學習與治療,我都會要求他們「加強硬防曬,減少防曬產品使用」。患者往往覺得迷惑—— 皮膚科 醫師不建議使用防曬產品?
於是我必須告訴他們幾個故事。先講二個故事吧。
① 某位臉部敏感的患者來找我,之後去了海島度假。回國後很急著看診,原來她的臉又紅、又乾、又腫。問診之後發現;為了美觀,她堅持使用某化學防曬產品。因為化學防曬產品的防曬係數通常較低;而且因為自然損耗,因此必須每幾小時補擦一次,於是出現了明顯的化學刺激,結果除了「因日曬而發炎,因發炎而反黑」之外,也無法避開「因防曬而發炎,因發炎而反黑」的風險。
② 敏感與酒糟患者的天然皮脂膜多半缺損或不足。即便使用純物理性防曬產品,都可能因為「產品必須吸收部分表皮油脂,以免脫妝掉粉」,結果使皮脂膜的自我修復受到阻礙。然而皮膚色斑表現中,有一種只是老廢/乾燥角質堆積的「俗稱暗沉」現象。如果是全臉角質堆積,就是「全臉暗沉」;如果是局部角質堆積,患者往往自以為出現了斑塊;這種情況在肌膚監測稱為「卡斑」。我就曾經遇過某位臉上長斑患者,「很認真、用力地」使用物理性防曬產品,結果臉上斑塊持久不褪。監測後要求停止使用任何防曬產品,要求加強「硬防曬」措施,加上局部塗抹食用油脂的軟化建議,三天後臉部的斑塊就明顯減輕了。
這些「故事」對專業 皮膚科 醫師來說,究竟算不算防曬失敗,基本上是可以討論的。但是對患者來說,「使用防曬結果出現副作用」,根本已經是無法忽略的風險了。
問:我們都知道曬紅、曬脫皮肯定要做曬後修復。那麼防曬做到位了但還是曬得全身發燙,這時需要做修復嗎?還有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曬後修復?如何做?
答: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所謂「曬」,就是皮膚受到光線(熱量)的累積性傷害。換句話說,雷射/激光、脈衝光治療後,甚至是「仿曬(就是跑去曬成古藤色)」的發紅,對於皮膚都是「先破壞,後修復」的概念。後者,也要考慮曬後修復工作。
為什麼說「要考慮」呢?以仿曬來說。您既然千辛萬苦地完成了「曬成古銅色」的假像,當然不希望這些「曬深」努力功虧一簣。然而如同雷射後必須穩穩控制正確治療劑量,適度控制甚至降低「仿曬」後的發炎反應,除了有效減少肌膚加速光老化的皺紋風險,也降低了光老化之後的黑黑白白斑駁。
回到「如何執行曬後修復」。既然知道「曬紅、曬傷」就是光線在皮膚內的熱量累積(多半是紫外線,少數是紅外線);「盡快將熱量導出皮膚」當然是第一要務;「減少皮膚受傷的後續反應」就是第二要務。前者就是冷敷或冰敷——藉由立即冷敷,我們可以迅速將「曬」的熱量導出,更可以完全避免累積情況。這部分要小心的是「冰敷」必須適度,過度冰敷也會造成皮膚冰凍傷害,因此「冷敷」是更好的選擇。
其次,皮膚內的熱量移除了,但是之前的熱傷害已經造成——「煎荷包蛋」熄火之後,「生蛋白質」還是已經受損,變性成為「熟蛋白質」。因此制止皮膚受傷後的發炎、氧化反應,仍舊是抑制黑色素增生、膠原蛋白損傷的重要措施。適度服用或局部使用維它命C、穀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質,可以主動減少這些曬傷後反應,也算是廣義的「曬傷後修復」。
① 我不反對使用保養品!我唯一的關心就是健康!因此我反對「盲目地使用保養品」、「盲目地執行醫學美容」。
根據科學邏輯,要確定保養品或治療的安全,應該在使用前、使用後都做紀錄;而且必須長期監測,反覆比對。這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與為什麼護膚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的核心價值。
如果相信單次監測的「證據」,就會出現「使用類固醇的褪紅效果很好,應該長期使用」這麼愚蠢的事!保養品與醫美治療長期使用、大量使用;對身體的影響深遠。只有真正長期監測,才能確保長期劑量安全。(「皮膚測試」、「皮膚檢測」與「皮膚監測」有什麼不同?=專業醫療論壇問題回答)
② 如果您初次看到這個blog,發現「看不懂文章內容」。這是因為作者能力不足,文章悟道的順序不一。拜託您買本循序漸進的科普書籍(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也可以聽錄音檔。理解真正真理之後您就會發現:
因為醫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瘡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錯誤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傷害出現的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一定有改善!
只要正確實施並遵守肌膚監測的指導,這就是您最重要的科學證據!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還請訂閱本blog。
③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的醫學證據非常有把握,還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協助建立相關肌膚監測原則。至於買書……
補充閱讀: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 2013-01-04 19:09:46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臺灣廣播公司錄音檔 2013-02-01 21:23
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 2011-03-15 21:27
使用防曬乳,結果變更黑?細談防曬產品的「功與過」=上海週末畫報邀稿 2011-08-10 15:44
什麼人「必須」使用防曬產品?=微博答客問2011081802 2011-08-18 20:14
洗面乳、護膚品、皮膚自然分泌、防曬、卸妝…我有1000000個疑惑… 2011-03-12 18:19
敏感肌想用SPF>50的防曬乳,安全嗎?蘋果爽報問題回答 2011-06-18 20:11
防曬乳不洗掉,會產生黑色素沉澱?蘋果爽報問題回答 2011-06-18 19:54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