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裏)。
補充說明:
這還是大陸時訊論壇出現的重要文章。
近年來,因為韓國努力發展國際醫學美容,大陸的醫學美容也風起雲湧—剛開始,當然有韓國的取經過程。台灣政府開始思考「旅遊醫學美容」的思維。
說實話,我對這段比較悲觀…醫療需要溝通與信任。雖然說台灣的醫療確實進步,健保也確實荼毒了醫師,使得醫療界「努力尋找生機」。但是現實是這樣的—如果「消費者」不認為「成本划算」他們不會採取購買行為。
而「成本」,不僅僅是「醫療成本」一項…
早年美國醫療水準高於台灣許多,可是台灣人到美國生產的理由不是安全,而是「美國身分」。這是經濟學的考量—「飛航成本+健康風險成本+居住、旅遊成本+醫療成本+語言溝通風險/成本<美國身分代價」。
醫療旅遊的提供國(<=比如台灣)與需求國(<=誰?)之間的成本差異,是不是會大到產生動機與需求,令人懷疑…假設您住在烏嘎嘎國,「強烈懷疑」烏嘎嘎國的醫療品質比台灣差。您必須付得起機票、旅宿、醫療費用(醫療品質與收入品質多半相關;我們可以合理假設烏嘎嘎國的GDP遠遠小於臺灣)等,才能完成「到台灣醫療旅遊」的想法。然而有能力完成想法的人,應該也是烏嘎嘎國內的傑出人士。猜測這些「傑出人士」在當地的人脈、語言溝通;甚至「萬一醫療糾紛」的追討能力都不錯…如果是您,「一位非常傑出的烏嘎嘎國人士」,您會選擇「可操控的烏嘎嘎國」,還是選擇「人地生疏的台灣」作為醫療施行場域?
The Coming Backlash against 「Medical Tourism」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December 2010
醫療旅遊的支持者表示,在印度、墨西哥、泰國這樣的國家醫療旅遊,可以得到便宜、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醫療旅遊公司和國際化醫院能夠安排較為便宜的整形手術、心血管手術、骨科手術和其他手術。
儘管醫療旅遊正在普及化,但境外醫療旅遊同樣也存在很大的反對聲音。
醫療旅遊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① 越來越多的報導顯示,一些患者境外醫療旅遊回到家中後,發生了嚴重的併發症,需要昂貴的額外花費去治療;一些患者甚至進行了不合標準的外科手術。感染控制也是一些國際診療場所存在的一個問題。
② 醫療旅遊主要是促進患者消費。然而,患者必須接受正確和完整的資訊,才能使自己的選擇有意義。術前溝通不充分,往往會造成手術標準認識的不統一。美國患者教育中,知情同意包括所風險、療效;其他治療的風險和療效;拒絕治療的結果。
醫療旅遊者通常只購買醫療護理,卻不與手術醫生進行交流。醫療旅遊公司和終端醫療機構往往從中得到巨大的利益。這種醫療行為的風險和療效會產生強大的框架效應。
③ 醫療旅遊支持者認為外科手術僅需少量的術前交流、計畫和術後護理;認為患者在術後只需要一個短暫的休息即可回家。然後不充分的術後護理可導致感染或其他併發症。
醫療旅遊市場建立在境外消費的基礎上,類似於購買境外商品。但是好的醫療護理,不僅僅在於手術行為。它包括了術前諮詢,瞭解病史,患者交流,診療計畫,術後護理。而醫療旅遊無法實現如此完整的醫療行為,患者術後並無回診計畫。
醫療旅遊在大規模的宣傳下卻並未調整好醫患之間的交流和醫護行為。隨著負面報導增加,人們將會對這種「全球化醫療」產生疑問。
12月16日,日本新設「醫療簽證」,為吸引更多來自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富裕階層(相關報導:日本發展醫療美容旅遊再次瞄準中國遊客)。這再次證明「醫療旅遊」」對於日本「觀光立國」的重要性。實際上,亞洲不少國家正在嘗試開發醫療旅遊市場,從一度火熱的臺灣美容觀光遊、韓國整形醫療旅遊,到泰國變性手術醫療旅遊等,近期新加坡的老花眼矯正醫療觀光也將面向更廣大的市場。
然而筆者通過連日調查後發現,在醫療內容日漸豐富的同時,海外醫療旅遊也正在遭遇尷尬,比如它只局限在小部分特定的市場,旅行社不能進行批量採購,就醫和旅遊無法緊密結合起來等等。醫療旅遊的發展或許缺的不是資源,如何權衡就醫與旅遊之間的關係更待進一步明確。
市場:醫療旅遊不再是簡單的出國體檢
醫療旅遊現如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然而與前幾年不同,醫療旅遊的內容正在日漸豐富。臺灣的美容美顏遊,泰國的變性手術,韓國的整形手術,正在逐步為人所熟知。
筆者調查發現,早在去年臺灣當局陸委會宣佈,大陸遊客在台行程中包含一天半以內的醫療健康檢查和美容行程後,廣東的旅遊市場上便一度出現過醫療旅遊的線路。如廣東中旅安排的「百日萬名長者遊臺灣」的六天行程,沿途中特別安排隨團醫生全程服務,或是行程中安排遊客一整天時間在臺北接受美容服務等,涵蓋就醫內容的旅遊方式正在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的同時悄然走俏。
事實上,日漸成熟的海外醫療旅遊市場正在不斷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一方面在國內部分先進醫療技術或服務的價格昂貴,國外尋求相適宜的保健醫療服務並享受休閒旅遊專案的費用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則是國內沒有這樣的醫療服務,人們需要前往海外求醫,無論哪一種,醫療資源都無形中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旅遊資源。以新加坡為例,據新加坡旅遊局提供的有關資料反映,2008年,有370000名患者專程到新加坡尋醫,而隨他們前來就醫的陪同人員則達到230000人次。與醫療服務相關的遊客有646000人次,而這些遊客總共更為新加坡帶來了19億新元的旅遊收入。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經理張峰告訴筆者,今年有幾個來自內地的旅遊團前往該醫院進行參觀考察,除了進行學術交流,還前來學習新加坡國立醫院的醫療管理體系。當地資深導遊Stephen曾經接過這樣的團隊,他表示,參與考察的團隊多為醫療專業人士,他們對於新加坡先進的醫療技術、醫療管理等方面都十分感興趣。
短期便捷治療成新寵
「做手術大概需要15分鐘,無需住院,視力能在大約6小時後便能恢復。」新加坡百匯眼科中心的醫療總監兼高級眼科顧問醫生李漢民向我們解釋了最新的飛秒雷射技術。除此之外,對老花眼的校正技術也是新加坡為之自豪的先進技術之一,事實上,這種名為INTRACOR的技術在亞洲只有日本、香港、新加坡有,它的先進之處在於,醫生將具有麻醉作用的藥水滴入眼睛中,然後以無菌吸環穩定眼睛和雷射光線的位置,雷射療程只需20秒即可完成。整個過程僅約5分鐘,一天后便能恢復日常活動。
筆者對比了新加坡和香港兩家醫院的老花眼矯正手術費用,香港雷射矯視中心的INTRACOR老花療程一隻眼需要15000港幣,而新加坡百匯醫院同一療程則要花3424新幣(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7363元)。儘管費用方面香港醫院佔據優勢,然後在新加坡的私立醫院中,不必排隊,由專人進行護理等種種優待亦有一定的市場。業內人士表示,無論其價格和服務有怎樣的差異,這種短期便捷的治療將成為短期旅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它用時短、恢復快,不影響旅遊的行程,另一方面則隨著越來越多人有這樣的需求,而相應的醫療旅遊行程線路也會隨之得到完善。
「酒店客房式病房」成一大賣點
筆者近日走訪了三家新加坡醫院,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醫療環境都是不得不提的一大亮點。比如置身于綠林中的新加坡國立醫院,開放式的就醫諮詢台,橙色的牆壁,可愛的壁畫,雅致的咖啡廳,別致的室外籐椅,置身其中,仿如在一座開放式的公寓中,「醫院」二字便無形中消失在腦海。人性化的醫療環境還包括「酒店客房式」的病房。在新加坡萊佛士醫院的一個私人病房中,木制暖色調的裝修風格創造了一個較為寧靜優雅的室內環境,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在普通病房裏見到的氧氣瓶和必備的醫療設備,在這裏並沒有出現,它們被藏在了壁櫃中,據相關醫療人士介紹,這是為了盡可能減少人們本能上對「醫院」的恐懼,酒店式的擺設和室內裝修,以及特別的護理也是吸引很多海外遊客前來就醫的原因之一。據萊佛士醫院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醫院每年接受的國際病人約占全醫院病人總數的三成,「除了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認證是病人選擇醫院的依據外,就醫環境也是他們考慮的一大因素。」
擔憂:醫療旅遊市場恐難做大,「邊就醫邊旅遊」或行不通
付女士是深圳達達醫訊公司的負責人,該公司專門為消費者提供有償的海外醫療資源資訊,與一般仲介不同的是,它並不收取醫療機構的傭金。她告訴筆者,向公司諮詢海外就醫的客戶多半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在此基礎上,他們要麼是遇到疑難雜症,國內還沒有相應的醫療技術或設備可以治療;要麼則是希望治病的過程中也能有所享受,注重服務和環境。她說,在國外期間所入住的酒店和往返機票,客人可以在該公司預訂,拿到一定的優惠價,並且享受診前諮詢、預約、掛號、陪同等一條龍服務,但也可以自己預訂。筆者發現,與旅行社所制定的醫療旅遊全然不同的是,向醫訊公司請求服務的人多半以看病就醫為主要目的,旅遊通常不在行程範圍之內。
「我並不看好海外醫療旅遊的市場。」付女士認為,最初源於發達國家的「醫療旅遊」的概念與現在人們理解的「在旅遊中就醫」有所不同。她表示,「醫療旅遊」最初是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為了讓更多的人到發展中國家就醫而想出來的補償對策,「旅遊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對那些前往發展中國家就醫的人們所提供的安慰性補償。」在她看來,海外就醫的市場大有可為,而相比之下,要一邊旅遊一邊看病就不太現實了。
「如果出國是為了治病、動手術,誰還有心思旅遊呢?」有市民反映,看病治療和旅遊兩者很難結合,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患者還是陪同人員的情緒都比較沉重。
筆者調查廣東部分旅行社機構發現,市面上所推的醫療旅遊線路甚少,之前有關線路也只是針對一部分人群,消費群體並不大。
「需求有限。」旅遊業內人士反映。
趨勢:海外就醫市場被看好,醫療簽證手續在簡化
近日,據日本媒體報導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菅直人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新設外國人「醫療簽證」的決議,該政策將于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而這一政策的出臺,主要為吸引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富裕階層,並增加了國外患者來日次數,延長在日停留時間。
筆者瞭解到,除了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瑞士、德國等國家有專門的醫療簽證,而有的醫療簽證甚至可以走加急通道,方便國內患者海外就醫。付女士告訴筆者,她的公司成立兩年來,客戶都在逐年遞增,從2008年的個位數到今年有50多位患者前往美國順利就醫,29人已赴瑞士順利完成治療等。
「海外就醫的市場正在逐漸擴大,前景廣闊。」她告訴筆者,這些客戶的需求有明確的訴求,而且他們一旦被海外醫院接收,一般都可以享受到貴賓級的待遇。「有一些醫院全年必須接受不少於10%海外患者,對於他們來說,我們這些外國人算是他們的貴賓。」付女士表示,不少海外醫療機構在接待外國病人方面已經有豐富的經驗,比如他們在掌握病史病情的前提下才決定是否接收,就醫的環節中,病人利益會得到相應的保護,如果發生糾紛,或發生了醫療事故,將通過當地的法律援助予以解決。
在接受過多個成功出國就醫案例後,付女士總結道,不同國家有各自突出的優勢資源。比如新加坡更適合針對我國消費者需求開發療養、體檢等市場,而該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也相對完善,「術後感染險」種同樣適用於國外病人。
補充閱讀:
心臟病發,臺灣人經廈門緊急通道,返台就醫=廣告/新聞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