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裡。)
關於黑眼圈,我們談過很多次。這幾天忽然成為新聞;其中提到「部分面膜成分會引發皮膚過敏,保養品或面膜…殘留精華液與美白成分較易刺激肌膚,也容易導致接觸性皮膚炎,甚至造成眼睛色素沈著」、「檸檬切片敷臉…含感光成分…導致肌膚愈敷愈黑」、「眼睛周遭…發炎紅腫、色素沈澱,不容易消退;且下眼皮較多小血管,若使用A酸、水楊酸、熊果素或麴酸等美白產品…刺激皮膚,引發接觸性皮膚炎,造成永久性色素沈澱」與「讓眼睛休息,透過看遠方或按摩眼睛穴道等,也能避免熊貓眼」這幾句話
黑眼圈的主要成因
目前對於黑眼圈的了解已經成熟,分類與成因也幾乎確定了:
(西醫界對於分類與成因很重視,是因為西醫師的訓練中,「找原因、給解法」是必經過程…)
① 色素沉澱性:發炎或彩妝的經久染色
② 血管外顯性:覆蓋於眼輪匝肌上的下瞼皮膚薄、半透明,造成血管鬱積的色感外顯
③ 眼袋淚溝型:基本上沒有黑眼圈,只是皮膚鬆弛、眼袋外凸,併淚溝形成陰影
黑眼圈治療方式
知道原因,就容易對症è想方設法:
① 發炎或彩妝的經久染色:這種染色可能是表淺代謝失當(所謂「卡斑」),也可能是深部發炎反黑(類似雷射反黑,或者蚊蟲咬後的色素沉澱),甚至是血液滲出氧化(血鐵質沉積)。這三種狀態的治療方式各自不同,循序漸進,肝斑完封!2010年肝斑治療心得總結文章中有完整解釋,也有對應、相當安全的治療思維。
② 下瞼皮膚薄、半透明造成血管鬱積外顯:這部份也談過的,一時找不到舊文章(眶下黑眼圈的成因與治療可以參考)。這個問題可以再細分二部份:「血管鬱積」與「皮膚太薄」。前者您可以使用修敏系列,目前經驗中的效果很不錯,有機會會寫一篇案例報告(這個屬於體系內資訊,我也是某系統的教育長,必須「善盡職責」)。也可以溫敷、按摩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後者有光/電波緊膚、玻尿酸/膠原蛋白/自體脂肪填充、遮瑕膏虛偽覆蓋等方式。
③ 皮膚鬆弛、眼袋外凸,併淚溝形成陰影:這個類型的治療,可以使用體系內的活膚系列;搭配飛梭雷射的效果不錯。另外,某位醫師擅長的眼袋/淚溝複合手術也很有名;光/電波緊膚與玻尿酸/膠原蛋白/自體脂肪填充也是一個方法。
黑眼圈的類別診斷
這部份要靠各醫師的經驗了—包括「局部搓揉」、「肉眼觀察」、「拉扯」、「按摩」等幾個小技巧。我的個人經驗是,加上「肌膚監測」作為輔佐(<=保養品的安全與使用上,「肌膚監測」則是主導地位),可以得到更好的、更仔細的觀察結論。
我的意思是説:50倍放大圖形的意義,至少表示訊息量增加了五十倍;隨著訊息量的增加,醫師的判斷能力可以加強。在無法侵入性檢查(例如活體切片檢查),或尚未給予侵入性檢查之前,問題或許就可獲得釐清。
(這就是「肌膚監測」適用於各個用途的最佳案例。無論您是醫師、護理人員或一般使用者;特別在醫學美容現實下,不允許我們使用切片技巧時;學會肌膚監測可以避免很多風險。)
補充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