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為醫學會寫了幾次稿,每次討論醫學倫理、管理與紀律。這次再度執筆,想想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能不能夠幫助會員醫師們「在合乎醫學倫理的前提下,增加美容醫學的業績?」
信手翻著手邊的資料,看到轟動了一年多的「秘密」,心裡有一些想法。
「秘密」這本書談的是「心想事成」這個老觀念,核心主軸是「你所吸引的,正是你意識中最主要的思想」。如果我們專注在心中夢想的藍圖,紮紮實實地依次執行;「使醫學美容成為診所的另一個機會」一定不會是困難的!
專注而實際地「夢想」
完成夢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正確地、專注地思考「什麼是我想要的醫學美容業務?」
經過管理學的洗禮,我始終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只有善良的、合乎倫理的職業,才能使從業人員全心投入,永續發展。即便「網路違法雷射揪團、購物台大放送、淨膚雷射999還送美白針」這許多歪風盛行,當各位認真醫師前輩思考「我希望診所的醫學美容業務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削價、降格、瞎掰、糾紛」這些字眼絕對不在我們的考慮中。
只有真正符合醫學倫理與社會道德的操作,才能成為永續的經營模式。
幾年前某些醫師會員向醫學會尋求「很會話術的美容師」;這些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很會話術的美容師」多半已經辭窮,經常在這個診所與那個診所之間流轉,始終不曾幫助所在的機構真正成長。就算消費者暫時存在「只了解美容,不尊重醫學」的盲目與迷惑;但是「不尊重醫學」的醫學「美容」機構經營益發競爭,價格快速破壞,遊走違法灰色邊緣,經常發生醫療糾紛,卻是不爭的事實。
理想遠大—人貴自重,而後人重之
釐清「理想中的醫學美容業務」,我們可以排除負面錯誤思維,也可以正面思考「醫學美容」的真實定義。
近年來醫師社會地位大幅滑落,除了歸咎健保導致「收入重傷」;自身過度與錯誤的激烈競爭,使得醫界形象雪上加霜也是不爭的事實。醫學美容盛行之後,前述扭曲歪風使醫師們漸漸茫然於前景。最新的機器、最新的技術、最豪華的盛大裝潢;醫學美容忽略了最重要的「醫學核心」,純粹剩下莫名的追求。
是的,現今的「醫學美容」顯然走岔了路!
回到「醫學」來。所謂「醫學」,很清楚地是「為病患尋求最接近健康的最適方案」。通過「望聞問切」之類的檢驗與診斷方式,尋找該病患最佳的治療方案。繼續以「望聞問切」的追蹤檢測,確保治療方案符合預期,降低治療風險。換句話說,醫學美容不應該僅僅是「使用醫學儀器的美容行為」。如果忽略醫學「先檢測,先診斷,後治療」的核心標準,我們選用的儀器威力愈強大,傷害與後遺症就可能愈多。這就是今日醫學美容糾紛頻傳的道理所在!
讓醫學美容回歸到醫學;這才是醫學美容重獲信任的未來!
築夢踏實—確保效果,減少糾紛
因為健康是動態的,醫學與治療在本質上就充滿了「不確定性」。雖說醫學終歸是服務業一環,如同教育界必須「因材施教」,面對演化後各種不同的個體,醫師除了靠知識與經驗作初步判斷之外,還必須觀察受術者的反應,做下次治療的劑量參考。這種「觀察=>治療=>觀察=>再治療…」的模式,可以降低醫療中的不確定性,使得每次處置都符合不同人、不同體質與不同時期的反應。
也就是說,所有的醫學行為(醫學美容也屬於醫學行為)都必須經過「觀察=>假說=>推論=>實驗=>結論」這個「科學五步驟」的反覆操作。醫學從業人員應當永遠謹記,無論如何小心,有些無法預期的風險仍舊存在。也就是說,醫療本質屬於「診斷後治療,再觀察後再修正」的「邊走邊修」模式,這是生命科學的特有模式。
然而美容卻屬於「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消費領域!可以預期的,當醫學碰上美容,無論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或醫學美容「消費者」,心態的相互適應都有些困難:醫師或許以為「醫療本來就是有風險的」,消費者卻認定「我沒有變得更好已經算是過分了,還讓我變得更醜?」
即便免費,還是有糾紛!?
前陣子「又」發生一則飛梭雷射的糾紛新聞:醫師收了熟人(診所同仁的妹妹)三萬元,執行五次飛梭雷射中的第二次,受術者兩頰出現燒灼反應。私下和解無效之後,法院判賠34萬2千元。 施術 醫師宣稱「吳女膚質特別敏感,灼傷現象才會較一般人嚴重」,女方則稱「醫師交由助理操作機器不當,導致她臉部灼傷留疤」,法院則認定「醫師未對吳女膚質做完整診斷,也未測試膚質是否適宜接受雷射治療,有醫療疏失」。這當然是個雙輸的醫療結果—醫師輸了官司、名譽與金錢,患者也失去健康與美麗。
還沒感嘆完,我就接到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求救:這個案例更「離譜」些—患者因兩頰毛孔粗大到某診所求診;醫師第一次淨膚雷射治療效果尚可。第二次治療後,醫師「好意贈送免費的飛梭雷射」,結果換來紅腫與灼傷。事 後 醫師給予多次免費美白點滴與局部處置,二十多天後患者經人介紹來診。圖二與圖三分別是接手治療三天與十天後的圖片。
圖一:來診當日
圖二:三日後
圖三:十日後
這個案例的特色是:之前處置顯然還有進步空間(我們其實只給予非常簡單、基礎的外科基本護理);經過這十天,患者「覺得」進步神速。但是有經驗的醫師都知道,色素沉澱的「重大」傷害與未來糾紛,還未正式開始…
「賺到錢」=安全而無糾紛的最終收入
各位醫師看到的「醫學美容現狀」,嚴格來說不過是「醫療人員使用醫療器材所做的美容行為」。醫師們如果不能掌握受術者健康的真實狀態,對於任何醫美器材應用的適應症與禁忌症掌握都不會是完全的,風險與糾紛當然是意料中事。
當風險與糾紛必然存在的時候,我們當然會看到某些醫師「提撥固定比率的糾紛風險基金」,不是嗎?然而諷刺的是,為了維持「更好的服務」、「更高的滿意度」,醫師們逐漸被迫提供許多免費的服務。這些「免費的服務」不僅墊高了固定成本,更可能是新的糾紛、新的賠償來源。
「盈餘=收入減去支出」基本上是個小學生都懂的數學算式;如果無法預防莫名產生的糾紛成本,當然不可能「從醫學美容賺到錢」!
回到「秘密」
誰都想符合醫療道德與醫療倫理,心安理得地賺錢。
「秘密」其實不是秘密—提供合乎醫學準則的服務,重新回顧醫療本質,依照「診斷=>治療=>追蹤觀察=>再診斷=>再治療=>再追蹤觀察…」的唯一標準,「從醫學美容賺到錢」實在是個天經地義的願望。
如果您不知道怎麼檢測肌膚,怎麼判斷皮膚是否適宜醫學美容治療;身為醫學會教育長,台灣正確肌膚檢測的提倡者,極緻皮膚科診所隨時歡迎您的參訪。
補充閱讀:
一個「很傷害」的病例報告=談醫學美容治療前,肌膚檢測的必要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