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很多讀者跟我們反應,皮膚上出現很奇怪的小疹子現象。我們總結了讀者來稿,總共統計出大致二種症狀。

症狀一:

  在凌晨這種該睡又因為工作沒辦法入睡的時間(白天沒有),大腿、胳膊、脖子、耳後等部位的皮膚就會癢。

  越癢就越想撓。撓的話會出現小疹子,而且皮膚會變硬。需要找一冰涼的東西進行冰敷才能緩解。(這種情況發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較累的情況下。如果精神狀態不是很累的情況下不會發生。)

  為什麼皮膚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臨床醫師角度看這個情況,至少有二種以上的可能:

  (如果把梅毒跟愛滋加進來,就出現無限的可能……患者描述多半是不精確的,「不精確的資訊往往導致發散的答案」。現在各位知道遠端瞎猜的臨床困難了吧!?)

  第一個猜測是蕁麻疹,也就是俗稱的「風疹塊」。沒有親診,沒有持續追蹤,其實只能猜測。

  這個猜測的根據是「皮膚會變硬。需要找一冰涼的東西進行冰敷才能緩解」與「這種情況發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較累的情況下。如果精神狀態不是很累的情況下不會發生」這二句話。

  蕁麻疹目前認為是接觸的過敏原刺激了皮膚,免疫相關細胞釋出組織胺,產生血管膨脹、局部水腫的表現。

  第二個猜測是蕁麻疹樣苔癬(lichen urticatus);這是一種過敏體質的人遭受局部刺激後出現的丘疹樣突起。猜測的根據是「撓的話會出現小疹子」。

  但是,我必須聲明,任何搔抓都可能導致皮膚局部受損,小疹子其實只是皮膚受損的共同表現——意思是說,蚊蟲咬會起小疹子,灰塵毛屑刺激會起小疹子,衣物磨擦會起小疹子,甚至香港腳、過度清潔都可能出現皮膚受刺激後的小疹子。

  為什麼只出現在晚上?

  蕁麻疹,特別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蕁麻疹之所以好發於晚上,目前認為與體內天然類固醇或膽鹼素的濃度變化相關性大一些。清晨醒來時情緒壓力較低,蕁麻疹的發作當然就比較輕微。

  此外,由於慢性自體性蕁麻疹(idiopathic)原因不明,有時候也認為事實上持續存在著輕微癢感,只因為下班後外界刺激減少,這些癢感才引起患者注意,使患者誤以為「晚上比較癢」。

  它屬於精神類的皮膚問題嗎?

  蕁麻疹,特別是慢性蕁麻疹,目前認為未必與食物甚至外界刺激相關。確實可以考慮情緒、精神等因素影響的皮膚問題。

  至於蕁麻疹樣苔癬,應該看作「體內敏感為輔,外界刺激為主」的一種皮膚發炎反應。

  它跟我們的體質有關嗎?如果有關,什麼體質才會產生這種現象?

  現代醫學有個困境:「凡是說不清、講不明的就扯到體質」。嚴格來說,容易緊張、情緒壓力大的患者,可以當作「特殊體質」。對食物或特殊過敏原容易出現過度反應的患者,也可以當作「特殊體質」。

  簡單地說: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四型:慢性自體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物理性蕁麻疹(physical urticaria)與皮膚劃紋症(輕度物理性蕁麻疹?dermatographism)。無論哪一種,確實都是「原因複雜難究,可能與特殊體質相關」

  如果開始癢的話要不要對它進行碰觸?

  無論是慢性蕁麻疹或蕁麻疹樣苔癬,「刺激」都是一個惡化因素。避免拍擊、避免搔抓都是重要指導原則。問題中的「冰敷」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

  這裡要小小補充一下:物理性蕁麻疹中,「過冷」也可能引起蕁麻疹……這是冰敷唯一的遺憾,但是相對來說機率不大,「逕自冰敷」基本上還是安全的思考。

  出現這種情況,是跟皮膚偏敏感有關嗎?

  麻疹是「體質偏敏感」。

  蕁麻疹樣苔癬勉強可以說是「皮膚偏敏感」。

  跟塗抹的身體類潤膚乳有關係嗎?

  麻疹既然是體內敏感,使用帶有香料氣味的潤膚乳是危險因子。

  蕁麻疹樣苔癬既與體內過敏有關,又與體外乾燥有關。適度的使用安全潤膚乳(沒有香料或其它刺激成分,長期監測下對局部皮膚的保護屏障也不出現過量累積傷害)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舒緩方式。

  需要用藥嗎?如果用的話需要什麼類型的藥物?

  關於蕁麻疹的預防,首先要找出真正的病因。

  醫師會仔細詢問發病原因與相關接觸、情緒史。熱水澡、緊身衣物摩擦、太陽曝曬、物理壓力或感冒、喉痛……等疾病藥物治療,都可能是誘發蕁麻疹的重要線索。

  只有真正避開病因(雖然通常很難),才能真正解決蕁麻疹問題。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局部使用藥物……等雖是面對蕁麻疹的常用輔助,還是要以預防過敏源為核心思考。

  至於蕁麻疹樣苔癬,除了上述過敏原與口服抗敏藥物外,減少皮膚過度清潔,幫助局部皮膚維持或修復基本屏障,倒是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

  這種情況會影響我們使用身體護膚品嗎?

  當然會!

  錯誤的香料、防腐劑、介面活性劑……等護膚品甚至是食品添加物,都可能是蕁麻疹患者的過敏原。

  至於蕁麻疹樣苔癬患者的保濕需求,介面活性劑固然幫助水油乳化,過度使用也會溶解(傷害!)好不容易形成的皮膚屏障。這部份建議以「長期監測,反覆對照」的科學思考加以評估,控制風險。

  如果皮膚實在乾燥需要使用護膚品的話,您的推薦是?

  最重要的高層次,優先考量是「降低清潔強度」!

  許多護膚達人強調「徹底清潔」。事實上過度清潔的皮膚也是最脆弱的皮膚

  當您思考「應該補充什麼」之前,應該先保護自己本有的皮膚屏障

  如果身處高原、乾燥地區,已經保護完全的皮膚屏障仍舊不足,才考慮比較低階的「補充適當的護膚品」。

  保濕護膚品的選擇,不應該以「滋潤度」為首要選擇要件,而是以「安全度」為主要考量

  各位必須理解:「肌膚已經乾燥」同時也表示「皮膚屏障已經受損」。此時給予保濕乳液,乳液中的香料、防腐劑會在介面活性劑的乳化下,堂而皇之的大量滲入脆弱皮膚內

  考量人們的保濕需求至少是幾個月(一個冬季)如果這些香料、防腐劑、助滲劑、穩定劑……長久使用後的劑量代謝與殘存累積,很可能是皮膚受損的另外一個來源。為了避免治絲愈棼,慎重監測自己使用的保濕護膚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您給我們的建議:

  何過敏都是身體對外界的反應。

  無論是蕁麻疹或是蕁麻疹樣苔癬,「減少外界過敏原的刺激(包括減少使用錯誤的護膚品)」是絕對且唯一的指導原則

  首先是減少外界刺激。

  降低洗澡的清潔強度(別搓揉、別過熱、別清潔得太乾澀……balabala),減少緊身衣物的摩擦(「汗水加摩擦」就是「洗澡」呀),還有別使用莫名其妙的保濕乳液、彩妝產品之類……等都是減少外界刺激的重要思考。

  其次是慎重的給予抗敏治療,包括口服抗組織胺、外用藥膏甚至是外用保濕乳液。這部分,請與您的治療醫師好好商量,並且慎重思考「持續監測、反覆對照」的科學原則。

症狀二:

  在胳膊肘、膝蓋等部位有明顯的白色乾皮,經常有輕微癢感。如果用手抓的話會掉白沫,還會出現紅色的小疹子。用過很多滋潤度很高的護膚乳液產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造成夏天穿短衣服的困擾。

  這屬於神經性皮炎或濕疹嗎?

  我一直反對簡單使用「濕疹」這個名詞。

  深入地說,濕疹就是皮膚發炎。蚊子咬可以造成皮膚發炎,搔抓可以造成皮膚發炎,摔傷摩擦可以造成皮膚發炎……

  「濕疹」是一個多種原因導致的共同表現;在臨床實戰上使用「濕疹」這個名詞,對患者的自我保護與錯誤防範來說是沒有指導意義的

  至於「神經性皮炎」這名詞,實際上就是「慢性濕疹」。

  從皮膚科學定義上說,任何原因引起的皮膚炎(濕疹)可以分為急性、亞急性與慢性。三者的表現分別為急性受損期的疼痛與組織液滲出、亞急性期的暗紅與癢感,略增厚及慢性期的厚化角質與微癢。

  根據您的描述,確實符合慢性濕疹的表現。

  這和平時工作情況或身體體質有關嗎?

  這種情況多半與工作、活動相關,未必與體質有關。

  如果您注意到內文描述的「在胳膊肘、膝蓋等部位」、「用手抓的話會掉白沫,還會出現紅色的小疹子」、「用過很多滋潤度很高的護膚乳液產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就可以明白很可能是長期且持續磨擦的結果

  例如跪著擦地板的人,在手掌根部與膝蓋出現了繭化表現,其實就是慢性濕疹的極端結果——當患者不理會已經存在的「牛皮癬」或「神經性皮炎」,仍舊持續刺激患部,高度角化的皮膚就是結繭。因為極端角化,癢感可能更不敏銳;更緻密的角質堆積當然使乳液的軟化效果變得更差。

  需要給身體去角質嗎?

  去角質可以是一個答案。

  但是患者必須理解,如果不解除「造成過度角化的刺激因素」(以前例來說就是「跪著摩擦」),即便消除了厚化角質,後續刺激仍將導致(甚至更惡化)持續角質現象。因此直面並處理致病原因才是釜底抽薪的不二法則。

  另外,所謂的「適度去角質」。您必須理解的是錯誤去角質可能導致局部傷口,或降低對後續摩擦的不耐受,結果又有細菌感染風險。

  用了很多護膚品都沒有用的話還屬於乾燥問題嗎?

  皮膚的原始設計是「角質+皮脂+汗水=乳化的酸性保護膜」。「過度角化」本身就意味著乳化不全(不能?)

  如果不能減少(例如)持續摩擦……等造成角質厚化的刺激因素;不斷增厚、強力擠壓的堅韌角質當然不是簡單保濕就可以加以軟化的。這時候一昧思考保濕乳液,確實無法解決乾燥問題。

  如果涉及到用藥的話,需要使用什麼類型藥物?

  「護膚品助溶」與「藥物助溶」實際上是同一個觀念。

  還是要強調「減少刺激因素」是主要思考。解決了「持續刺激」這問題,考慮「如何藥物助溶」才有意義。

  使用哪一種藥物?目前醫學界最倚重(常用)的角質溶解藥物是水楊酸油膏。實際操作方式可以是塗抹、按摩甚至是包覆。

  因為涉及到藥物使用風險,建議各位還是到醫院實際看診,由親診醫師決定您的使用劑量與方法,這樣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用藥方式。

  這種情況會影響我們使用身體護膚品嗎?

  別使用過度、刺激的護膚品(包括不適當的果酸水楊酸乳醣酸杏仁酸、不適當的保濕香氛精油乳液……等)。

  減少局部刺激因素可以減少進一步惡化慢性濕疹現象。

  再囉嗦一次:最重要的是減少刺激,其次才是補充滋潤

  即便考慮補充滋潤,都必須挑選「不增加局部刺激與局部負擔的安全潤膚品」。

  如果皮膚實在乾燥,需要使用護膚品,您的推薦是?

  理論上的大原則是減少香料、減少過度繁雜的成分。

  實際在長期臨床監測上,我們從角質修復的難易發現了過量的介面活性劑、過量的保濕劑或過量的角質軟化、過量的親水性活化成分……都可能因為持續累積、難以代謝導致局部的皮膚壓力

  最科學的原則還是老話一句:「使用。然後持續監測它的累積作用。反覆對照累積作用產生的長期表現,確定這個表現並沒有反向惡化的跡象。」

  您給我們的建議:

  膚細胞的承受力是很「科學」的——您給予的正確,它就存活甚至繁茂。您給予的錯誤,它就受損甚至凋零。無論是衣物的緊身摩擦力、洗澡的熱水與清潔(劑)強度或是發癢的持續搔抓、滋潤護膚品的累積或代謝……皮膚能承受,它就漸漸自我修復;皮膚無法承受,它就漸漸益形崩壞

  肌膚監測七、八年來,藉由電子數位皮膚鏡的持續記錄與放大觀察,我們可以在早期萌芽階段就發現皮膚健康或損害的細微傾向

  如果各位允許我給予什麼建議:無論是任何操作(小從洗澡、搔抓;大至醫美磨皮)或是護膚品使用(長久使用的累積呀),請秉持「持續監測,反覆對照;確認傾向,確保適量」這樣的科學原則

  持續且細緻地觀察,您必然不會陷入茫然無措的錯誤護膚迷局中……

核心精神聲明:

我不反對使用保養品!我唯一的關心就是健康!因此我反對「盲目地使用保養品」、「盲目地執行醫學美容」

  根據科學邏輯,要確定保養品或治療的安全,應該在使用前、使用後都做紀錄;而且必須長期監測,反覆比對。

  使用前後比對,是為了證明短期安全。使用前與長期後比對,是為了證明長期安全。這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為什麼護膚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的核心價值。

如果呆呆地相信單次監測的「證據」,就會出現「使用類固醇的褪紅效果很好,應該長期使用」這麼愚蠢的事!

  保養品與醫美治療長期使用、大量使用,對身體健康影響深遠。只有真正長期監測,才能確保長期劑量安全,真正保護皮膚與身體的健康!(「皮膚測試」、「皮膚檢測」與「皮膚監測」有什麼不同?=專業醫療論壇問題回答

  如果您初次看到這個blog,發現「看不懂文章內容」。這是因為作者能力不足,文章悟道的順序不一。拜託您買本循序漸進的科普書籍(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也可以先看「肌戒毒」整體概念:電視專訪,然後聽聽錄音檔。理解真正真理之後您就會發現:

  因為醫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瘡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錯誤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傷害出現的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一定有改善!

正確實施並遵守肌膚監測的指導,就是您保護自己最重要的科學證據!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

  網路會員註冊請按這理

  Google Feedburner RSS註冊請按這裡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的醫學證據非常有把握,還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協助建立相關肌膚監測原則。

至於買書……

  博客來網站買書按這裏(海外也可以)

  大陸當當網按這裏

  大陸淘寶網站按這裏

  香港CP1897網路商城按這裏

  新浪健康;好書推薦

補充閱讀:

  敏感肌與酒糟肌的「絕對改善」療法!=北京風尚志邀稿

  「酒糟與敏感肌膚,絕對保證改善!」的邏輯

  「肌戒毒」整體概念:電視專訪大陸請按這裡

  酒糟?玫瑰痤瘡?敏感?絕對改善,可望痊癒!=微博答客問2011073001

  !必看!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新書的導讀文!必看!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臺灣廣播公司錄音檔

  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

  科學地談「正確洗臉」=武漢大學「中外女性健康;美妝學院派」邀稿

  敏感性肌膚的產品使用問題=又乾、又油、又粉刺、又膿痘、又敏感、又發炎

  「乳液=++介面活性劑」的再一次解釋

arrow
arrow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