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問:市面上非常多的排毒保養品,究竟排的是哪種毒?或者說,哪種肌膚毒素是可以靠保養品排除?
=>先說結論:關於「排毒」,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也就是說,宣稱「排毒」的保養品多半是假的;所謂的「排毒現象」,其實是皮膚受傷後的結果。
先談「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所謂「接觸性皮膚炎」,意指物體接觸皮膚後造成皮膚的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可以因為刺激的劑量傷害——碰到酒精、辣椒……等「刺激物」,於是皮膚發炎了。也可能接觸到過敏物,如蝦殼、香料……後皮膚發炎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接觸性」的皮膚發炎。
「刺激物」與「過敏物」的差異在:刺激必定與劑量有關,過敏只與本質有關。講得淺顯一些,「吃五斤蝦子因此肚痛」稱為「高劑量刺激」;「聞到蝦子味道肚痛」稱為「因為蝦子過敏」。再強調一次:無論哪一種,「接觸後皮膚出現發炎」就是刺激性皮膚炎。
為什麼上面說「排毒多半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呢?首先是「排毒」與「接觸性皮膚炎」初期有些相似;但過程完全不同。因此必須經過嚴謹的全程監測,排除了「刺激性皮膚炎」的可能,才能考慮排毒。其次以「敏感性肌膚滿天飛」的現狀,只要保養品內的某些物質精純度不好、品級太差,就可能出現刺激的傷害反應。考量「商人多半偷成本,民眾無力可查看」的現狀,我估計「排毒多半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回到排毒。身體的細胞確實會排除毒素——我們吃壞了拉肚子,吃多了鹽就會喝水,於是尿就多,都算是廣義的「溢出排除現象」。更廣義些說,連上述的「刺激性皮膚炎」都可以認為是「皮膚不喜歡,所以『犧牲自己』以排除異物」。
然而嚴格地看「排毒」與「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差距,必須以免疫學基礎入手。從西方免疫學角度看,未必承認所謂的「排毒」。但從中醫與文字概念下手,「排毒」意謂著「體內有毒,往外排出」。粗魯地比喻有些類似「排便」——肚子必須真有大便,先絞痛,然後排便。排完之後絞痛會減輕,但也可能排第二次、再減輕;第三次、再減輕……直到大便完全清除為止。
回到題目:如果該保養品真是排毒,初期當然會有發炎、痘痘……等許多反應。然而繼續使用(<=這就是「竅門」),症狀必定呈現波浪狀起伏;就是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而且每一次波鋒愈來愈低(「排便量」愈來愈少,絞痛愈來愈輕微),波谷的長度愈來愈長(輕鬆舒爽的時間愈來愈長)。這樣才符合「排毒」的邏輯假設。
然而我們臨床看到的往往不是這樣:患者使用某品牌一段時間後,皮膚開始發紅、刺激;繼續使用之後發紅刺激愈盛,「完全沒有回頭的感覺」。停掉產品之後,刺激現象逐漸減輕;再度使用就再度發生,而且發作的頻率愈來愈高、時間愈來愈長也愈來愈嚴重。這符合了「刺激劑量上升,症狀愈發嚴重」的毒性表現。
補充兩點:
1. 肌膚監測中,我們確實看到排出物隨著波浪表現出現於毛孔處,而且也有濃度上上下下的波浪現象。藉由肌膚監測的放大與紫外線鎖定,我們可以比「粗糙的肉眼觀察」更精確地縮短觀察期。
2. 免疫學有「刺激」、「過敏」與「容忍(耐受)」的說法。物體初次接觸,可能出現刺激(劑量)或過敏(本質)表現;隨著細胞的學習(抗藥?)能力,漸漸出現容忍耐受的情況。但是如前所述,「排毒」所呈現的弔詭是:繼續往下接觸,再度出現「二度刺激、二度耐受」、「三度刺激、三度耐受」……這是西方免疫學所無法解釋的。曾經詢問許多免疫學前輩(我自己的免疫學也不弱,但擔心孤陋寡聞),確實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如何以西方免疫學方式解釋此事。本文見報之後,如有高手,還請賜教。要不然,我的傳統學習說A、現實觀察表現出B!?以科學精神來說,我必須嚴格思考「A的理論是不完全的,必須包含B這個事實進去」。這是人類在科學進步中最重要的精神:發現了新事實,就必須驗證。如果無法否認新事實,就必須修改舊理論。這是我對肌膚監測學習最大的感謝。
雜誌問:很多品牌都說,長痘,膚色不佳,敏感都是肌膚有毒素的表現,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皮膚受傷了,必然有些受傷表現。從這個角度看,勉強稱為「廣義的毒素」是可以理解的。
雜誌問:身體裏的毒素是否都會表現在肌膚上?
從多氯聯苯的「氯痘」表現,我們清楚知道:身體充滿了外來異物,當然會從皮膚、肝臟、腎臟……等各個排泄器官尋求出路。只是請容許我再強調一次:根據「敏感肌膚滿天飛」的現狀,加上「商人多半偷成本」的合理懷疑,如果您使用了某個產品(甚至是保健食品)出現皮膚問題,請優先考慮刺激與敏感。詳細觀察/監測整個發作流程之後,才能考慮「排毒」可能。動不動就說排毒,確實是非常愚蠢的!
雜誌問:為肌膚去角質是否也是一種排毒方式?淋巴按摩是否是排毒好方法?
就皮膚生理學來說,「角質」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除非非常、非常的美容或醫療必要, 皮膚科 醫師才「含淚勉強同意稍微去角質」。從這個角度看,「去角質」往往是不得已的傷害,不可能是排毒方式。
至於「淋巴按摩」,屬於一種幫助體液代謝循環的手法。除非是幫助按摩的油類刺激,適度且正確使用淋巴按摩,確實不可能引起刺激或過敏性皮膚炎。如同各位的理解,正確淋巴按摩可以幫助水分與相關成分從細胞間液重新進入血管循環,然後由腎臟尿液方式,或肝臟膽色素螯合、汗液溶出離開身體。因此正確淋巴按摩是可以幫助排除毒素的。
雜誌問:冬季是否是為肌膚「排毒」的好時機?
身為西醫師,夏天是排汗的好時機,而且夏天的新陳代謝能力也比較旺盛。除非有中醫方面的理由,我比較難理解「冬季是為肌膚『排毒』的好時機」這個可能。
如果一定要說,最多就是「冬天的代謝慢;即便排除,美容反應也比較不激烈;比較在社交與美容上可以接受」。換句話說,醫師希望快速、徹底,不在乎激烈;民眾也希望快速、徹底,但有日子要過……從民眾的角度看:冬天比夏天好。 從 醫師的角度看:冬天實在是……唉……
雜誌問:避免肌膚「中毒」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肌膚「中毒」有兩個來源:局部使用或全身吸收。換句話說,避免皮膚中毒的方法也有兩種:不要瞎用跟不要亂吃。
談到「瞎用」,必須回到「藥理學的毒性理論」:「所謂的『毒』,就是生物體無能力代謝的過度劑量」。比方說食鹽(氯化鈉;NaCl);少量使用無「毒」;長期大量使用傷身。因此所謂「瞎用」,就是「必須確定所用保養品的所有成分,都沒有超過皮膚細胞的代謝能力」。
要如何確定「所有成分(包含交互作用)都符合皮膚的代謝能力」呢?科學上很簡單,就是「邊用邊監測;確定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都沒有問題」。通俗地說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學術地說,就是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雜誌問:中醫按摩,拔罐,推油,刮痧,是否能除掉身體裏的毒素?
中醫的按摩、拔罐……有其學理依據;我知道的是書上說:「以藥石針砭方式除去六邪」都算是排除外邪入侵的方式。
雜誌問:「上火」,「水腫」和「毒素」是否是一回事?
我可以回答西醫的「水腫」與「毒素」問題;中醫的「上火」與「水腫」要請更細緻的專家討論。
就西醫來說,「水腫」就是水分瀦留在組織間質。換句話說,就是「水分留在不應該存在的地方」。從廣義的「無法代謝就是毒」來說,這些可以算是「毒素」;從狹義的「化學或生物毒素」概念來說,這些水中未必有可以被檢驗出來的「毒素」。
聽不懂嗎?意思就是說:如果您將這些組織液抽出,送到實驗室化驗,未必可以化驗出毒素來。
雜誌問:中醫提倡「先洩後補」,肌膚保養是否也一樣?要排除肌膚毒素後再補充營養才有效?
這部分的說法太狹隘,應該更邏輯地分類:如果是虛弱的皮膚,直接保養(補充營養)就可以了。如果是過度營養(「無法代謝就是毒」!)的皮膚,幫助皮膚自然代謝也就可以了,未必需要繼續補充營養。只有「A多缺B」的特殊案例,才需要「先洩A,後補B」。
雜誌問:肌膚的毒素最容易從哪些地方得到?
前面說過,肌膚「中毒」有兩個來源:局部使用或全身吸收。以現代人「敏感肌滿天飛」的觀察與肌膚監測實作,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各位:肌膚的「毒素」往往來自過度、錯誤的保養品累積使用。過度的保養品總(成分)劑量,就是敏感肌甚至酒糟肌的重要來源!
雜誌問:在你個人的保養觀念種,排毒的首要方式是什麼?有哪些個人的竅門,或者保養方法?是否使用排毒營養品?
排毒的首要選擇當然是「先戒毒」;這就是我推廣「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的核心精神。既然懷疑「過量保養品堆積是皮膚發炎來源」,「停止使用所有保養品」當然是第一要務。藉由這個行為,我們可以確定幾件事:
1. 如果該保養品是錯的,我們就會觀察到「停用後溢出」的排毒反應。
2. 既然該保養品是錯的,「溢出」後就會出現波浪般的好轉現象。
3. 停止使用該保養品,也可以減少總劑量的繼續累積。
4. 如果該保養品是對的,停止使用之後就會出現「匱乏反應」。相對於「好轉反應」的波浪表現,「匱乏反應」就是「停止使用100天之後,症狀比停止使用10天惡化。停止使用1000天之後,症狀比停止使用100天惡化」。也就是說,隨著停止使用的時間拉長,症狀一直惡化下去,直到死亡(例如「禁水」後的脫水死亡)。然而我監測這許多年,觀察到的都是「好轉」的波浪表現或「脫癮」的戒毒現象。
另外,既然這些保養品必然表現出「停用後溢出」;運動排汗會幫助整個過程加速,也符合「身體愈健康,排毒愈迅速」的自然假設。因此我會要求我的患者多運動、多流汗。
雜誌問:現在很多人吃「酵素」,「梅精」,還有「大腸水療」,是否真能排毒?
我是 皮膚科 醫師,非常嚴謹而專業的 皮膚科 醫師。所謂「專業」,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酵素、梅精與大腸水療……等不是我的專業監測領域,請原諒我不確定這些產品或措施的確實效果。
雜誌問:市面上的保養品和健康食品,哪種是真正具有排毒功效的?
我是 皮膚科 醫師,非常嚴謹而專業的 皮膚科 醫師……
² 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請訂閱本部落格。這裏還有「微博答客問」欄目開通說明與更多影音視頻檔
補充閱讀:
納米護膚品,「沒人敢保證一定沒毒」=廣告/新聞閱讀 2011-09-07 20:44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邱品齊醫師格文引用 2011-01-06 18:10
「濕疹」與「接觸性皮膚炎」的區別=微博答客問2011090201 2011-09-02 13:06
從自然醫學的角度談「濕疹」(2009/11/04舊文章) 2011-08-30 19:40
醫師,我得到濕疹~談一個「不完全正確的名詞」 2011-03-25 16:01
為什麼護膚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 2011-03-15 16:21
學習保養品/護膚品的真正切入點!=張麗卿老師格文讀後感 2012-12-05 14:13
護膚品的「適合與否」=與中國西安齊醫師的觀念來往 2011-03-12 15:34
部落格設置目的:
①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非常有把握與醫學證據,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且協助建立該治療方案的肌膚監測原則與大力推廣
② 因為醫學美容而敏感、痘痘而酒糟/玫瑰痤瘡嗎?因為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嗎?有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的問題嗎?肌膚監測是您最重要的科學證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