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裏;另外,原文內容與報刊並不一致,後者為編輯重修,謹聲明)
醫師,我看到「使用保濕產品的風險來源」之後有個疑惑:雖然錯誤保濕產品可能誘發皮膚敏感、痘痘甚至是酒糟;然而皮膚確實乾燥,又擔心保濕品使用有風險,您有什麼好建議?那篇文章如何幫助我們呢?
「皮膚確實乾燥」的分類與來源
「皮膚乾燥」是使用或需求保濕產品的主要動機,而「避開保濕品風險」這個議題,又可以邏輯地分為「能不使用,就不使用」以及「如果必須使用,如何選擇安全保濕品」二個子議題。換句話說,對於皮膚乾燥來源的清楚分類,有助於「能不使用,就不使用」的區分。
皮膚的保濕源自於皮脂腺油脂分泌、汗腺水分分泌與代謝角質共同形成的酸性保護膜結構(天然乳液)。對皮膚乾燥的人來說,「先天缺少」與「後天破壞」都是可能的原因。後天破壞酸性保護膜的方式又有二個:破壞結構成分,或者直接破壞產品。後者例如過度清潔、刷洗、浸泡熱水;前者則是錯誤清潔品、保濕品的使用,造成油孔或汗孔堵塞的結果(乳液=油+水+界面活性劑」的再一次解釋)。
從這個角度上看,先天皮膚乾燥的人,不能不使用保濕品。因後天破壞而乾燥者,只要減少破壞行為(主題:很忙不卸妝?),就可以避開保濕品使用。唯一的例外是年紀漸大,皮膚失去了足夠保濕能力,就視同「先天皮膚乾燥」了。
「不得不使用保濕品」時怎麼辦?
在植物油使用的系列討論中,很清楚地提供了這個答案:使用經得起不斷地、反覆多次、長期肌膚監測都安全的保濕產品,就可以避開保濕產品風險文章中的所有問題。換句話說,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
如果您居住的城市無法接觸到肌膚監測醫師,無法確認保養品的安全(無論臉部或身體使用),到超市購買食用植物油吧—腸胃細胞能夠接受的成分,皮膚細胞也不會排斥的。
補充閱讀:
主題:很忙不卸妝?=談「正確洗臉」、「徹底洗臉」與「完全洗臉」
身體細胞不喜歡,皮膚細胞也不會喜歡=「在臉上塗抹食用植物油」的後續討論
「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從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談「成分表的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