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引用自http://twcomy.pixnet.net/blog/post/22675305)
補充說明:
邱醫師最近的文章「比較貼近現實社會」;這是一個很大的訊號—經過了「皮膚科主 任 醫師」、「醫學美容中心創辦人」到「美容醫學會教育長暨發言人」這幾個階段,我才漸漸發現「盡信書,果然是有風險的…」
邱醫師顯然也「吃藥」了…(詳情請看「駭客任務Matrix:終於醒了」)
至於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其實有很簡單的方法:從「IPKN螢光反應事件」談消費者/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保護~
這幾個月來常會聽到消費者因為醫美處理而造成皮膚傷害的案例,無論是雷射、脈衝光、換膚、溶脂或是微整型都有這樣的報導。
以專科醫師的角度來看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感訝異,因為早就有跡可循;而且這樣的問題以後只會更多。
現在「醫學」美容早已名存實亡!
「醫學」兩個字只是說好聽掛好看的,目前醫美市場只有一個「亂」字可以形容。上游廠商通常只想賣機器藉由過度的行銷及宣傳,讓消費者的腦袋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名詞及效果照片,但機器的流向及適用性根本沒有多少人在控管。
操作者根本沒有認證,只要你敢做不怕被抓你就可以做醫美。
在衛生署的科別中根本沒有醫美專科、抗老專科或是美容專科;現在市面上一大堆人在做醫美,但品質真的良莠不齊;甚至連小兒科、耳鼻喉科、內科、婦產科…全部搶進做醫美!
如果有先經過稍微學習就算是比較有良心的,很多情形下只是把醫美當作額外賺錢的工具,消費者就像是待宰的羔羊但自己卻不知道。
只想著低價至於是誰操作的都不是很在意,於是市面上價格亂七八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至於大眾媒體現在大多只是把醫美商業化,低價搶市魚目混珠只把醫美當作檔期商品,完全沒有讓消費者瞭解醫美的真相及可能的風險。
消費者看電視、廣告、雜誌、網路獲取相關訊息,但大部分的訊息都只是置入性行銷及商業宣傳,完全跟「醫學」沒有關係。
衛生單位面對這些亂象也不是不想管,只是面對一大堆既得利益者動輒得咎難以施力~而且現在光健保問題就自身難保!?醫美相關規範的難題就只能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結果不少消費者無論是因為外在的慫恿或是內在的好奇心,就做了很多不需要做或不該做的處理,也遇到了很多外表像「醫師」但本質卻是「商人」的人,於是就遇到很多案例不做醫美處理前皮膚都還好,做了後反而痛不欲生、後悔莫及卻已經無法挽回!
任何的醫美處理都是有風險的
但大部分消費者根本都不知道,廠商不太想說、媒體不太願意說、操作者也不太會主動說。
此外很多機器的上市時間並不久,累積的經驗及相關副作用也不夠多,消費者就很像是白老鼠一樣只能『以膚試法』而不自知,結果是好是壞就只能看運氣了~
醫學美容原本是需要經過具有特殊專科醫師評估,而且醫師必需要本持著醫療專業及豐富經驗,評估相關利弊得失後認為在可接受的風險下,使用文獻上有效的醫美工具再來幫患者做適當的醫療處理。
現在醫學美容卻變成隨便做、胡亂做、不需要做、沒事也做,但雷射、脈衝光及電波其中都有很強的能量,化學換膚及各種導入液其中都有很多的化學或生物成分,至於各種微整形的填充劑對於皮膚來說都屬於外來異物,所以面對相關醫美處理真的應該以更嚴肅的態度去看待!
但這樣的聲音畢竟是少數,想到這些問題的人也是少數,想處理這些問題的人更是少數!
利益當前醫療的價值及專業就被忘了,消費者何時才會醒來面對現實?廠商何時才會醒來自我約束?媒體何時才會醒來善盡責任?政府何時才會醒來撥亂反正?
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聰明的各位不知道有沒有答案…
補充閱讀:
從「IPKN螢光反應事件」談消費者/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保護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醫美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便宜玻尿酸」的傷害風險:談非法鼻內注射填充材料後導致多發性動脈栓塞文獻
長脈衝Nd:YAG雷射(1064nm)嫩膚研究=原文文獻論壇翻譯引介
想變美、想變白;結果卻是反黑、皺紋與敏感!?=醫美人雜誌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