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9/24 01:47
最近看到媒體新聞提到內外婦兒科四大科系乏人問津,大家探討的方向多半朝著醫療糾紛,健保給付過低方面著手,但我想問的是;真的只有這些原因嗎?有沒有人關心現 任的 醫師們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在先進國家中,醫師這一行長期以來一直是被視為是一種高收入、社會中高階層的代表,也是家境清寒子弟憑藉優秀的成績可以翻身,改善家庭環境的公平制度。過去一旦 成為 醫師鮮少跳行的,因為訓練時間久(醫學系需花7年苦讀,成為主治醫師也須另外3-10年的專科訓練),而眾所皆知大部分的醫學系畢業生都以進入內外婦兒科四大科系為目標,因為一為主流,二為比較像醫生,不論留在醫院或自行開業都可。
不過此四大科別受訓較一般小科辛苦,因值班日數由一個月8班至10班皆有(值班定義一般為上班後繼續上班至隔天下班為止,待在醫院的時間為24小時,隔天仍照常上班)。在四大科系中這樣的受訓時間大約有3-7年,而會接受這樣體力與腦力均需超乎常人的訓練,原因不外乎希望將來能在四大科別中擁有一席地位,成為所謂的專科名醫。
但近年來因醫療給付越來越低,所有的科看診均為齊頭式的平等,不管看四大科或眼科皮膚科或耳鼻喉科看診費一律一視同仁,還得小心醫療糾紛,畢竟四大科遇到的機會比其他科多的多。加上結婚、生育率低的影響,近幾年來不知有多少婦產科、小兒科同仁轉往其他科發展,多半與美容等微整形相關。更有甚者,回校園補修法律學分取得律師證照,索性連醫師也不當了,專門幫醫師或病人打醫療糾紛官司。或者乾脆轉行學獸醫,看動物不比人類簡單,但醫病關係輕鬆多了。沒聽過獸醫因醫療糾紛坐牢或醫療費用討價還價的。
或許是媒體多負面報導的關係,近年來醫病關係不似以往和諧,某些病人看診後還會跑第二家甚至第三家醫療院所,重複驗證前一位醫師診斷虛偽,重複拿藥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甚至連法官檢察官也以負面思考看待醫療人員,一有醫療糾紛便以最嚴格標準審視,如最近國泰醫院副院長之案例,檢察官認為病人有非洲旅遊史,因此高燒便應考慮瘧疾,殊不知其他疾病(登革熱、寄生蟲、新型流感等等)也有可能會導致高燒。
培養一個專業的醫療人才由醫學院算起約需要11-17年,成為專科醫師以後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除了本人的努力以外,社會投注的成本與父母親的付出又不知有多少。成為一個仁心仁術的醫師需要的條件是必須有中等程度以上的IQ與高等程度的EQ,專業能力又必須通過層層考驗(醫師國家考試、專科醫師考試甚至次專科醫師考試),而在執業過程當中,又需要多少的學習與錯誤修正才能累積一定的能力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而醫師本人的人生經歷又提供了病患另外一種不同程度的協助。如果這樣的人才重新思考從事他行,不但社會與家庭付出的成本無法想像,也絕非病人之福。
當我們這個社會無法提供一個合理的環境讓這些人才安心從事所學,學法律的可以沒有像健保局、衛生局一樣的監督單位,學獸醫的不但可以自訂收費標準,醫療糾紛又不至坐牢或因誤診而負擔道德方面的責任,同樣的薪資絕對是比 從事 醫師投資報酬率更高的。這也難怪當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向台灣招手時,台灣的醫師會動心了。
問題是我們社會還要付出多少成本?難道我們國家要成為人才培育中心嗎?我們這個社會似乎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教育體系告訴我們只要成績好我們可以 從事 醫師、法官、檢察官、律師、銀行界證交界高階主管。我們可以沒有所謂的社會常識或道德意識,因為學校不重視,社會同樣無所謂,因此產生了一大堆所謂高智商、低EQ的人才,才會有諸如切除健康人器官以詐領保險費、幼童性侵犯輕判因為無法證明幼童無反對意願、侵占委託人投資款等匪夷所思的事件出現。
請珍惜人才也要培育人才,請政府高層、教育部當局重視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請討論內外婦兒科為何無人從事的監察院委員們、衛生署健保局主管們、醫界大老們多花一點心力在了解醫療生態上,如果一個想要好好從事醫療工作的醫師都會考慮轉科別或轉行,我們實在不忍心苛責,畢竟良禽擇木而居,沒人關心你多有愛心多盡心盡力,一天看200人還會被健保局嫌,這個社會只重視你有沒有錢而已!
(作者MACMAY,北市,醫學博士,醫)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9/24 19:05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4日電)監委今天表示,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4主流科面臨衰微,相關醫學會認為健保給付制度需調整。有婦產科醫師表示,在工作重、低給付情況下,未來10年可能很難找到醫師接生。
監察委員黃煌雄下午於監察院召開「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案」座談會。黃煌雄表示,目前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4大科仍是國內醫學主流,但面臨衰微,主因之一就是健保給付制度需調整。
代表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的醫師施景中於會中表示,目前婦產科每年約僅發照20到30張;婦產科醫學會執業會員平均年齡已約52歲,而一般來說,醫師到了60歲就不再接生,未來10年可能很難找到醫師接生。
施景中說,日本曾有罹患子癲癇症的孕婦,分別在東京、奈良都找不到醫師,轉了7家醫院,但最後母子均死亡,「這種狀況,可能台灣不出10年就會開始發生」。
此外,施景中說,健保給付壓低、點值打折,造成醫院的藥物、耗材逐漸使用次等品,「這不是我們擔憂的事,是已經真的在發生的事」;台灣健保點值壓縮的太誇張,連中國大陸的產前檢查儀器都比台灣先進,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吸引更多人才進來?
中 華民國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夢熊表示,4大科醫師面臨錢少、糾紛多,且常需不眠到天亮。他以2009年台灣執業醫師統計數字指出,一般科及婦產科醫師數均下降;尤其,台灣每年有1300名醫科畢業生,婦產科執業醫師人數卻從2005年的2140名,到2009年的2180名,僅增加40名。
陳夢熊說,健保未依據耗用資源、時間、風險性提出合理給付標準,醫學生非常聰明,會尋求市場需求高、壓力小、生活品質好的科別,全聯會希望主管機關大刀闊斧,參考國外4大科給付方式。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表示,兒科新近第1年的住院醫師人數「可怕地在減少」,雖總數並不怵目驚心,但新近第1年住院醫師人數卻降低很多,且他們有些是「過路」,第2年就轉往皮膚科、耳鼻喉科。
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楊俊仁舉例,民國95年實際招收兒科住院醫師139人,3年後報考兒科專科醫師人數僅94人,顯示有些人轉科;醫師減少原因在於健保給付不盡合理,醫療給付不應因少子化降低。
補充說明:
當年選皮膚科,主因是「不是很想當醫師,超想當作家」。結果當了醫師這麼久,還當上了主任、院長(<=這是「麵攤攤長」的意思);只是一股文人的酸腐氣息終未改變,至今猶空諤諤。
水往下流,人求上進。如果看著前輩的背影不再羨慕,不再值得尊敬;有些醫師就會選擇改行,更多的醫師會選擇「走簡單的路」。
「醫學美容」曾經看起來是簡單的路—然而在東森、Momo「壓榨」的今天,「到電視上賣很便宜的、不可思議的療程;快速地獲取最大利益」恐怕是更簡單的路。
身為美容醫學會的教育長,眼睜睜地看著醫師的雷射、手術、換膚被購物台與某些「連鎖商業診所」侵蝕;看著所謂的「美白針」從一針800元驟降到91元(11針1000元);看著Pchome跟Yahoo購物對百貨公司、網路購物嗆聲「我的保養品最便宜」,我知道「鋌而走險」的人會愈來愈多…
這是共業,不可以埋怨誰—身為消費者,您要學會保護自己。身為醫師,我們多麼盼望同儕「儉以養廉」。但是時代的共業如此,不可能退後!
是的,這是我們的選擇—我們選擇這樣的政治人物、姑息這樣的媒體、閉眼於這樣的制度。有能力的用腳投票,沒有能力的…唉…
補充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