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說明:
這篇文章來自中國大陸,算是 劉瑋 醫師的訪問稿。引薦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訴各位:化妝品/保養品不良反應愈來愈多(病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身為醫師,我們必須「猜測」原因為何,才能進行防範。
身為使用者,各位必須「猜測」原因為何,才不會身陷其中。
這就是「求知」的實用目的!
來源:中國消費網—中國消費者報時間:2010-09-10
近年來,化妝品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尤其是不斷上演的在化妝品中發現違禁物風波,如在洗髮水中發現致癌物等事件,使化妝品安全性問題一次又一次地出現誠信危機。化妝品是指以塗抹、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於人體(皮膚、毛髮、指趾甲、口唇齒等),以達到清潔、保養、美化、修飾和改變外觀、保持良好狀態為目的的產品。據衛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原本相對安全的化妝品,隨著美容院和直銷化妝品的增多,其不良反應病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讓消費者很受傷。使用化妝品如果出現問題,如何鑒別是產品本身的品質問題?還是因使用者皮膚敏感而導致的個體反應?記者瞭解到,衛生部已在全國範圍內指定了21家醫院,作為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使用化妝品受到傷害,可到這21家醫院中的任一家醫院進行鑒定,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不良反應日益增多
我國對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已有近20年,解放軍空軍總醫院是衛生部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牽頭醫療機構。根據該院公佈的近幾年來對就診病人的監測情況顯示:2003年以前空軍總醫院皮膚科年門診量是10多萬人,化妝品皮膚病占100例左右;2004年以後醫院皮膚科年門診量逐步增加至30萬左右,化妝品皮膚病病例增至300例左右,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發病率始終占門診皮膚科病人的0.1%左右。
普通人也許會認為這0.1%的發病率有些微不足道,但在臨床醫生的眼裏,這已是一個嚴重的數字。「這個數字可能還被大大低估了」。空軍總醫院皮膚科主 任 醫師劉瑋指出,日常接診中,大醫院的皮膚科門診一個醫生每日要診治60名以上病人,因此無足夠時間對每一例化妝品不良反應患者完成國家規定的臨床檢查、實驗、攝影、記錄檔案及上報等一系列程式。有些醫生擔心醫療糾紛或其他後患,也會把化妝品不良反應的患者按一般性皮炎或其他皮膚病進行處理。因此,劉瑋認為,化妝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真實情況應該遠遠高於上述資料。
(補充說明:意思就是醫師不願意「太麻煩」或「惹麻煩」~)
不良反應多種多樣
專家介紹說,化妝品不良反應有多種。根據空軍總醫院公佈的調查資料表明:化妝品不良反應包括化妝品接觸性皮炎、化妝品光感性皮炎、化妝品痤瘡、化妝品皮膚色素異常、化妝品毛髮損害、化妝品甲損害等6類。其中,化妝品接觸性皮炎占70%~90%;化妝品痤瘡發病率占3.5%~10%;化妝品皮膚色素異常發病率約為化妝品不良反應的10%~50%。
普通消費者可能都有過使用某種化妝品後皮膚出現搔癢或刺痛的感覺,這就是化妝品的不良反應。劉瑋指出,化妝品引起的不良反應中,有90%都不是過敏,只是皮膚刺激,比如皮膚有刺痛、癢的感覺。只要有不適症狀,就應該立即更換品牌。而一旦找到用起來安全而且感覺舒服的化妝品,就不要輕易更換,因為經常換化妝品,過敏的幾率就更大。專家介紹說,化妝品中常見的過敏源有香料、防腐劑和染發劑。其中香料是引起化妝品過敏的最常見的過敏源,有30%~45%的化妝品不良反應為化妝品香料所致。
(補充說明:第一,這是刺激性皮膚炎,意思就是「成分有刺激性」;比方說太酸、太鹼、太濃、界面活性劑太多等。第二,「不要輕易更換」這個建議,與坊間傳說「應該經常更換」大異其趣…以上是針對 劉 醫師的本文演釋。我要補充第三點:「短期感覺舒服」不代表「長期安全」;嗎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劉瑋指出,化妝品不良反應主要有四大發病原因:第一,化妝品衛生品質不合格,如違規添加禁用物質或限用物質超標;第二,消費者具有過敏體質、選擇化妝品不當或使用不當;第三,標籤、說明書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尤其是目前電視購物和美容院服務中對所售化妝品存在較多誇大宣傳:比如一些美白祛斑產品的廣告,演員使用後像去了一層皮一樣那麼嫩白、潔淨,這都是明顯地誇大了化妝品使用效果的;第四,美容院對消費者施用化妝品不當,延誤就診和處理不當是造成化妝品皮膚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補充說明:第一是「廠商很爛」。第二是「你自己的體質問題」+「你的使用不當」。第三是「誇大」。第四是「別人使用不當」。就這四個原因,我想做個邏輯重整:
第一是「廠商很爛」,這個可以理解。第二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應該放在一起。所以第二是「你自己的體質問題」,第三是「你的使用不當」。原先第三的「誇大」其實與保養品不良反應無關—即便廠商把瓶裝礦泉水誇大成為「神水」,消費者使用後即便「無效」,也不應該造成「不良」反應。所以第三項應該刪除。第四點的「別人使用不當」其實與第三點的「自己使用不當」是相呼應的,可以理解。)
不良反應出現後要及時鑒定
「沒有索取消費憑證和沒有及時進行不良反應鑒定,使近九成的消費者被擋在維權的門外。」北京市衛生監督所一位從事化妝品生監督的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這些消費者維權難有三種原因:一是多數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時不懂得索取發票,缺少了最基本的證據;二是消費者在選購產品的時候,缺少基本的辨別能力;三是出現化妝品過敏反應,沒有及時找專業機構進行不良反應鑒定及到醫院及時治療。
由於出現化妝品不良反應後需要到衛生部指定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因此不良反應不太嚴重的患者往往想省卻這個麻煩。據瞭解,衛生部一共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個城市設立了化妝品不良反應鑒定點,其中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是北京市的兩家指定醫院。
劉瑋指出,如果消費者懷疑自己的皮膚問題是由化妝品引起的,可到衛生部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只要5天左右的時間便可知道結果。主要步驟是:帶上可疑化妝品,在門診時間先找醫生進行皮膚過敏的初步診斷,填寫病歷,填表並留下影像記錄;收集原可疑化妝品,並記錄批號、廠家及出廠日期,進行化妝品不良反應確認的相關檢測試驗;由醫生診斷確認化妝品的不良反應;由3—5人專職診斷小組出具診斷報告。如果得到確診是由化妝品引起的不良反應,則可憑醫院出具的檢測證明進行維權。劉瑋還告訴記者,空軍總醫院每個產品檢驗一次費用只需10元。
(補充說明:現況是,隨著化妝/保養品不良反應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奇怪」,「事先擦在手肘內部」這種鑑別方式已經失效。結果是:消 費者與醫師在選購/推薦產品時,缺少了辨別能力。)
●相關鏈結
為了加強化妝品監督,2004年,衛生部建立了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這個網路主要由分佈全國的13家醫院組成。這13家醫院包括空軍總醫院、天津長征醫院、上海皮膚性病醫院、中山大學附屬三院、重慶第一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南京皮膚病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山東省皮膚病醫院。
2008年,為了繼續加強化妝品衛生監督管理,有效監測化妝品不良反應,衛生部決定再增加8家醫療機構作為國家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新增加的醫院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
●小知識
斑貼試驗(<=台灣稱為「貼布試驗」;patch test)
如果消費者懷疑自己的皮膚問題是化妝品引起的,到醫院的皮膚科檢查時要做斑貼試驗,那麼斑貼試驗是如何做的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 任朱學駿 教授說,做皮膚斑貼試驗的具體方法是:把直徑5毫米的小鋁盒(裏面是過敏原製劑)貼在患者後背上,48小時後去掉,然後72小時看結果,根據皮膚的反應進行判斷。這種方法適用於染發劑、橡膠、首飾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
除了皮膚斑貼試驗,皮膚試驗還包括皮內試驗、點刺試驗。皮內試驗就是把抗原製成液態,在患者皮內注射,看反應情況。點刺試驗則是在前臂滴若干滴抗原製劑,每滴0.1毫升,間隔1.5釐米,然後用特殊的針輕刺液體浸潤的皮膚,看皮膚的反應情況判斷是否是不良反應。
(補充說明:現狀往往是「保養品的身體貼布反應正常,結果在臉上還是出現過敏現象」。貼布、皮內、點刺都是過敏檢測。然而保養品的傷害有可能是「長期累積劑量」問題,而非「成份敏感」問題。如果該產品傷害果然來自於長期劑量累積,放在臉部(<=長期使用區)以外的檢測,其實不會有答案。
結果就變成:醫師跟您說「該保養品沒有過敏現象」,可是您的臉「一擦就出事」。對於這樣的情況,傳統西方醫學的「檢測」有什麼幫助?我們是不是需要新的「檢驗思維」?我們是不是應當考量「長期累積劑量」的相關可能?我們是不是應當「使用保養品時,隨時監測肌膚反應」?)
補充閱讀: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