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張 老師的原文


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潔顏油慕斯/卸妝潔顏慕斯,到底能不能確實把妝卸乾淨?卸完妝之後,到底需不需要再次洗臉?


這是很多人好奇、疑惑的問題。


為什麼疑惑?因為有人說要洗,有人說不用。有的品牌用法上標示著:「用後再次清潔洗臉」;。有的寫著:「洗臉卸妝一次完成」。弔詭的是:用起來的感覺是差不多的,那究竟聽誰的才對呢?


保養概念很簡單,會產生一大堆疑慮,主要是聽得太多、也想得太複雜了。


不論是哪一個牌子的卸妝慕斯,第一要件是:能夠把妝卸乾淨。接下去需不需要再次洗臉?取決的關鍵在:「只用水能不能把它沖乾淨?」「沖掉之後,你的臉還油不油?有沒有污垢(或卸妝品)的殘留感?」


簡單的說,主角不是「品項名稱」,而是「用產品的人」。更明白的說:同一款卸妝慕斯,真的會發生~有人用後不必再次洗臉,有人則是必須要洗臉的情況。


這一次主題,並不是要「爭辯」需不需要再次清洗。而是要進階談卸妝主力成分對皮膚的友善度差異。這個概念,在我過去的作品與部落格中,並未釋放過。


卸妝慕斯中具有卸妝力的主要成分是「界面活性劑」而不是成分欄中插花的各種油脂、植物萃取、營養成分等(這些是美化商品、提高售價、增加文宣空間用的啦)。


界面活性劑中,具清潔起泡力的是小分子的界面活性劑,例如:大家最「唾棄」SLS,最「歌頌」胺基酸界面活性劑。並一味地認為,洗面乳、甚至是所有的清潔類產品,選胺基酸配方就對了。而SLS最好是敬鬼神而遠之,免得致癌、刺激皮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除非你洗臉或卸妝是用擦的、是不再次用水沖洗乾淨的,那麼「胺基酸界面活性劑對皮膚比較安全友善、SLS對皮膚比較刺激」的情況才有機會成立。如果你的洗臉或卸妝,必然會用水沖洗掉,那麼刺激的疑慮是不存的


就界面活性劑的部分來談,在洗卸兩用產品中的角色,第一是「溶妝力」,第二是「清潔力」。


溶妝力夠強的洗卸產品,必須使用較高比例、結構較像章魚的界面活性劑。什麼是章魚結構?其實是要利用多爪的親油基造型,快速匍匐在粉底彩妝上,進行溶解脫離附著的動作。


而若想同時具有清潔力,好達成洗臉卸妝一次完成的美夢的話,那就要加入像垃圾魚般的小分子界面活性劑。加的比例越高,越具有用後不必再次洗臉的效果。但相對的,皮膚上的油脂、角質層間的油脂會明顯被清走,洗後緊繃乾燥的感覺就比較明顯


所謂洗卸兩用的產品,就是用這兩個不同概念的界面活性劑複配而成。


有些品牌大分子章魚放得多(量與種類都算),卸妝效果就會很出色。但不一定小分子垃圾魚也放得多,就會覺得用後肌膚清爽度不夠,還必須再次用洗面乳洗臉。


有些品牌壓根兒沒用到大分子章魚,所有的卸妝力都要靠小分子垃圾魚來支援。那就跟你用洗面乳直接洗臉的意思一樣,較濃的妝、睫毛膏、眼線液等是卸不乾淨的,而且會讓皮膚太乾(洗面乳都是小分子垃圾魚組成的)。


就使用技巧來說,洗卸兩用產品(特別是卸完後不必再用洗面乳洗臉的)並不適合在臉上做長時間的按摩,一分鐘以內搞定並水洗,對皮膚是比較有保障的。


所謂的保障是:小分子界面活性劑對皮膚,特別是角質的浸潤速度快,去脂力高,當皮膚是敏感的、有發炎發紅痘痘的、有脫皮現象的,這時候就會有殘留、浸潤、刺激等風險存在。敏弱肌膚的人,常會因為使用這一類卸妝品的卸妝時間太長,而起過敏等表徵。


但你就會覺得,這樣與臉上的「妝」接觸的時間不夠久、沒卸乾淨的感覺。所以,每一種「便捷的產品」都會有相應無法解套的問題。因而,也就會有人願意選擇最傳統的方式—卸妝—洗臉—分開完成。


補充說明:


也許各位覺得 張 老師說得「有些不夠清楚」。簡單地說:


    就是「如果接觸的不夠久,不用太考量所謂「刺激性」的問題」。


    無論產品如何設計,「使用產品的是人;人的使用邏輯才是主角」。


學不會「如何正確使用?」看一下正確洗臉的相關文章吧


結論:


    就是「如果接觸的不夠久,不用太考量所謂「刺激性」的問題」=>成分表不是重點,「實際作用與效果」才是重點


    無論產品如何設計,「使用產品的是人;人的使用邏輯才是主角」=>役物,而不役於物~


補充閱讀:


正確洗臉的相關文章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使用後皮膚真正變好才是硬道理」:從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談「成分表的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