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當然是夏天的重要話題—只有白美人,才能夠美美地穿著細肩帶。穿著細肩帶卻容易曬黑,所以需要更注重美白。這時您考慮過…
l 大家都強調「防曬」,醫師卻說「化學性防曬劑確知有毒」。
l 「抗氧化」就對了?左旋C擦了很久,不是沒用,就是發癢。
l 美白針可以使用嗎?台灣肝炎盛行率高達30%,您不擔心針頭傷害與傳染?
l 果酸換膚呢?會不會還沒改善黑斑,反而讓皮膚變成薄薄、脆脆的敏感肌?
l 淨膚雷射一次只要500元?史上最便宜的雷射,也保證最安全?萬一燒傷、反黑了,會不會更難修復?
錯誤美白導致敏感性肌膚!
在美白的「完整」討論文中,我們清楚地解釋了目前所有醫學美容的美白理論與可能風險。當大家都認為「醫學美容速度比較快」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醫學美容的醫學面向—「比較快」當然是因為破壞力較強(所以 常常有 醫師說,「醫學美容是先破壞,後建設」)。如果您的皮膚沒有「準備好」,「先破壞」未必能夠「完整恢復建設」。最壞的情況甚至是「只破壞,不建設」。
盲目追逐「最新醫學美容」,相信「飛梭雷射比較快」、「微針滾論+導入特別有效」、「電漿磨皮效果好」,毫不考慮自己是否「有權利/有體力接受這樣的治療」,錯誤的美白行為當然會導致肌膚更深層而長久的傷害,結果當然是愈來愈粗糙、愈來愈刺癢的敏感性肌膚!
敏感性肌膚變得健康之後,就會自動美白!
既然我們都知道健康皮膚會自行代謝黑色素,卻從來沒有想過「恢復健康之後,黑色素就會自行代謝」這麼簡單的道理?
俗稱的「敏感性肌膚」,應該解讀為「無症狀發炎反應(asymptomatic inflammation)」;就是肌膚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狀況。這種低度發炎一定會誘發黑色素細胞的活性,產生更多的黑色素顆粒。另外,發炎不健康的皮膚,角質代謝一定不好—可能因為皮脂腺/汗腺腺管堵塞,造成皮膚代謝不好,漸漸誘發肌膚敏感現象。這是「代謝失當=>敏感」。也可能因為長期發炎,使得角質更新加速,殘存的皮脂腺/汗腺分泌不足,無法溶解多餘角質。無論如何,「代謝不好的角質」就意味著「更多的黑色素顆粒堆積於表皮」,結果皮膚更黑,也就是「卡斑現象」。
換句話說;敏感性肌膚一定會導致膚色黯沉,甚至長出更多的斑。皮膚漸漸健康之後,「卡斑」消失伴隨著「新生黑色素減少」,皮膚要想不變白都難!
結論是…
皮膚健康,只是預防黑斑的朋友,請慎選安全的、沒有後遺症的美白方式—使用美白產品,要小心避免傷害性成分的過度使用;採取醫學美容療程,要注意天然酸性保護膜的完整。
已經長斑的人,甚至是敏感性肌膚的朋友,請先修復皮膚的天然代謝機制;機制修復之後,也許您已經非常滿意肌膚的美麗狀態。如果還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超強慾望」,也許可以考慮「健康的人,才能接受雷射治療!」。
花絮補充:
宋醫師您好:
剛剛看了您寫的『健康成本』的文章,感觸很深,也相當喜歡!
針對這樣的觀念,雅蕙也會推廣給身邊的朋友與讀者,
讓大家要有正確的醫美保養觀念。
此外,想請教 宋 醫師,所謂的『理性自利』是什麼意思呢?再麻煩您給予回覆指導
願順心、健康~
dr.beauty醫美人
總編輯
謝雅蕙Corina
Tel:02-2322-4077
Fax:02-2322-3581
E-mail:g@@so-net.net.tw
Add:100台北市紹興北街35號5樓之2
謝總編,收信平安:
「健康成本」的概念,其實是很多人都忽略的。這就是「非理性」或者「理性不足」的外顯表現。更正確地說,是當事人「不認真/無法認真追求最重要資訊;資訊不對稱」的結果。當事人並非是不理性的,而是資訊不完全,或是資訊不正確,結果做出相對錯誤的決策。
「總成本」本來就是經濟學的追求與考量,每個人應該時時掛在心上的事。
理性自利是經濟學的基礎假設—假設人是非常邏輯清楚、資訊通暢的,因此可以做出最完美的決策。因為人有「自利」的動機,才會使得這個人努力追求最通暢的資訊。
這個假設在亞當斯密提出後,成為經濟學的基石。現在經濟學許多「資訊不對稱」之類的名詞,其實就是從這個觀念演化來的。
網路上可以找到更多相關的說明。
http://tw.myblog.yahoo.com/jw!xIZMN_SBBRnGERLIKzulkSKH/article?mid=481
自有經濟學以來,開宗明義就會提到「理性自利」。我們先引正統經濟學的始祖亞當‧史密斯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
自利行為並不是利己而已,它也涵括了「利他」。
在那本經濟學的聖經《原富》一九三七年版的第十四頁,史密斯寫道:「我們並不是自屠夫、釀酒者,或是麵包師傅的恩典裡,取得我們的食糧。我們之所以能夠得到,乃是源自他們的自利心。我們所應感謝的,不是他們的人道精神,而是他們愛自己的心。我們從未告訴他們我們的需求,我們所談的是他們的利害。」
http://tw.epochtimes.com/6/5/6/27414.htm
一個人所選擇的行為,總是經過成本效益加總之後,淨收益最大或淨損失最小的一種理性反映。
以經濟學中經濟人的立場言,人的行為應該是理性的,在基於「個人的選擇」下,由於時空條件的限制,同一期間的不同個人,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差異,對成本和效益會有不同的估算,因而會有不同的行為產生。而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地,他的價值判斷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有所不同,當然也可能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不管是哪種情況,一個人所選擇的行為總是經過成本效益加總之後,淨收益最大或淨損失最小的一種「理性」反映。
補充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