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宋醫師闡述下,近期注意到的抗老熱點;特別是微整之類的問題。另外,酒糟與敏感,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近期對於抗老,您有什麼想說,或者最近讓您特別感興趣的研究?有什麼新興玩意?
答:
詳細地討論「抗老化」,目前最可能完成的是「延遲老化」,大眾最有興趣的是「逆齡回春」。通俗地說,前者討論「如何老得慢?」後者關心「五十歲能不能回到三十歲?」
先談「延遲老化」。
這部分在邏輯上有二個方向:「減少內在傷害」與「減少外在傷害」。除了遺傳、種族等不可選擇因素,前者可以用「戒菸」、「戒酒」、「正常睡眠」、「多吃抗氧化物(蔬菜、水果)」等方式好好保護。後者最常見的議題就是「防止陽光傷害(也就是防曬)」與「避免錯誤傷害」。
防曬談過很多次了(一定「要」防曬≠一定「要擦」防曬乳;談「防曬」的風險),因此我想特別談談「避免錯誤傷害」。
大家都知道,我專注於「肌膚監測對護膚品的長期傷害預防」。從「敏感性肌膚愈來愈多」的醫療現象下手,我很確定的是「不健康的皮膚,接受太多雷射、左旋C美白,保濕抗敏等導入,必定會造成更多傷害風險」。另外,使用「更深部浸透基底層」、「去角質之後的加強美白」、「最新奈米分子成分」……這許多加強滲入的保養方式,皮膚滲入愈多,愈可能出現「細胞難以容忍的過飽和狀態」——聽起來很有學問!?其實就是「皮膚吃一碗很飽,吃三碗很撐,吃十碗必然會嘔吐、紅腫」的文謅謅版本罷了。
因此,避免錯誤傷害,以減少皮膚提早老化的最重要因素是:請尊重皮膚的基本健康狀態!
想接受醫學美容療程?請先確認皮膚是否足夠健康,能夠承受多少的雷射、微針傷害?(詳見:自然醫學美容談雷射—健康的人才能接受雷射治療!)
想使用美白、抗老護膚品?請在使用過程中,持續監測該產品的作用狀況,以確保足夠效果並減少過量風險(詳見: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最後,來談談「五十歲能不能回到三十歲?」這個夢想。
1986年Rita Levi-Montalcini和Stanley Cohen以神經生長因子及表皮生長因子獲得諾貝爾獎;1996年獎項頒給了Robert Curl、Harold Kroto和Richard Smalley的Fullerene。2009年Elizabeth H. Blackburn、Jack W. Szostak與Carol W. Greider的端粒(酶)發現;2012年John Gurdon與Shinya Yamanaka的幹細胞成就,人們對於「長生不老」又充滿了希望……
(以上,表示Google大神很有威力……)
然而這些「頂著諾貝爾光環」的成分都有個共同弱點:「穩定性不高,而且滲入困難」。順著這思路走,「使用微針或美塑注射方式,都是補充這些成分的最好方法」。
有了理論,也就有了實踐:表皮生長因子的製造與運用技術比較成熟,「凍乾粉」或「真空溶液」的表皮生長因子產品應運而生(姑且不論各廠家的實際效果、純度與風險),運用於外科與糖尿病的傷口照顧。Fullerene也有許多廠商添加在保養品中,只是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曾經質疑它的安全性。端粒(酶)的樓梯很響,但也有證據顯示,啟動端粒酶以延長端粒,也許必須考慮細胞癌變的風險。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端粒縮短不過是細胞衰老的表徵,而非原因。因此強制延長端粒不代表細胞恢復年輕(也許壽命增加?)。
至於幹細胞,這幾個字引起的風潮就更大了……先說保養品領域的使用。簡單地說,無論是已經初步演化的體幹細胞,還是具有多可能性的胚胎幹細胞,這些「活細胞」成分是不可能單純以添加方式進入到保養品領域中。如果是某些成分,例如「幹細胞活化因子(stem cell activator)」,倒是有機會做這方面的討論。
另一方面,「直接注射幹細胞(或者注射端粒酶)」,這故事應該根源自「瑞士羊胎盤療法」。無論真相如何,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未曾核准「抗衰老或醫學美容用途的幹細胞治療」(阿茲海默等神經病變的治療,則仍處於基礎醫學研究,初入臨床觀察階段)。如果各位還記得2012年香港發生的「洗血美容死亡事件」,就知道幹細胞注射治療的汙染風險更難預測。
如果一定要談「注射式類幹細胞療法」,用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法(P.R.P.)也算有些名氣。這個源自於骨科治療的方式雖然被美容醫學界大量引用,骨科醫學界卻仍舊有些質疑與檢討的聲音存在。我個人對於P.R.P.的主要擔憂是:「根據肌膚監測經驗,皮膚敏感與傷害的主要來源其實是劑量累積,特別是長期劑量累積,而非成分天然、化學這類討論。」醫師抽取出血液,離心後重新注射進入人體,「試管過程」必須使用抗凝血劑。固然單次抗凝血劑的使用量不多,骨科注射一生也只有幾次。但美容醫學多次、反覆使用的結果,這些「非必要物質」很可能導致不可知的傷害。加上「離心試管」價格差異巨大,品質良莠不齊,更增加了使用者的風險。
相較之下,「純粹的、藥物等級的表皮生長因子導入」是目前各項選項中最安全的做法。
近期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抗老、微整新項目?
答:
大陸的美容醫學進展十分迅速。除了少數儀器因項目審批的關係滯後於台灣,大部分台灣受歡迎的抗老、微整形項目,大陸的民眾都不陌生。
這幾年來,台灣美容醫學潮流很迅速地從臉部美容「演進」為抗老回春;接著轉成身體雕塑、生髮植髮與微整塑型。
也許是皮膚科醫師的觀察偏誤(就是「職業病」),我懷疑整個故事其實應該演述成「我想把臉弄漂亮=>咦!皮膚愈來愈有問題!?那我們來強調皺紋跟鬆弛=>除了動刀、埋線(宋按:這個我有些擔心)之外,臉部拉提的治療效果似乎有限?=>換成搞一搞腹部溶脂、抽脂提臀豐胸=>另外一些「風險趨避」醫師轉入生髮領域,效果不彰,因此繼續往植髮邁進=>進入整形領域,手術風險漸增,開始出現傷害與死亡糾紛=>還是退回到微整形的注射區域,比較安全……
然後最新潮流又回到「簡單的、安全的、快速的」微整非創傷(或微創傷)領域。
要回答「近期在臺灣最受歡迎的抗老、微整新項目?」這個題目,單純從皮膚科醫師的領域來看,舊的電波拉皮(大陸稱為:射頻緊膚)改頭換面,用更多的治療換取更少的疼痛,希望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巨大的疼痛必須以全身麻醉作為因應,後者在主要依賴診所等級的台灣其實是有風險的,原廠估計也會因此「反省」)。
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一代的超聲波緊膚也已經面世,最新的狀況是「效果更好、電磁風險沒有」(寫到這裡,忽然覺得無良商人其實不只存在於食品領域……)。但是基於皮膚科醫師的訓練直覺,3mm到4mm的治療深度,還是有造成脂肪無預期溶解的可能機會,一如當年的電波緊膚。這部分,我認為需要更多的觀察確認。
醫學史告訴我們,許多新發明/新發現,經過一段時間實際運用,必定會出現原先預期不到的好處或壞處。當年的電波拉皮「忽然」轉向電波溶脂,奧美定「忽然」變成非法成分……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新機器,我還是建議各位謹記醫學原則:「最新的醫學技術/儀器,就是沒有太多實戰經驗的技術/儀器」。
在您的診所始終排名前三的微整專案?做這些項目,有沒有特別容易被忽略又很重要的事項,請老師詳細告訴大家。
答:
皮膚科專業訓練二十年,從菜鳥的窺門興奮,到資深的嫻熟運用,至今因為肌膚監測技術,終於成為知識的反省者。大約七年前,診所就已經轉變成「敏感與酒糟肌膚的專業治療」。
期間觀察到許多之前從來不曾想像的境地——六十歲的婦人,敏感改善之後,皮膚竟然自然拉提回春?四十多歲,長年飽受發癢、肝斑(黃褐斑)困擾的案例,經過正確治療,不只改善了敏感、丘疹與紅腫,連肝斑的色斑強度、復發頻率都大幅改善!二十多、三十歲的脂漏性皮膚炎、成人青春痘患者,原來也是敏感肌膚的丘疹型發炎表現。治療一段時間之後,「頑固」的脂漏性皮膚炎竟然不再復發?同時脫離了「應該糾纏一輩子的成人痘」困擾!
這些實際的觀察與反省,使得「皮膚治療」與「回春抗老」忽然變成一回事!?仔細反省,其實健康的皮膚本來就不容易老——請各位看看自己的腹股溝/鼠蹊部皮膚;我們這麼努力地在臉上防曬、抗衰老;結果全身最漂亮的皮膚竟然是肚皮?
這幾十年來,台灣與中國都達到歷史上未有之盛世,人們的生存與溫飽獲得基本保障,全民健康達到基礎標準。我的意思是說:請各位想一想,三十年前四十到五十多歲的年紀,很可能就出現「老爺爺、老奶奶」狀態;現在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恐怕看起來還是青壯年模樣!這意味著在正確且適度的健康維持之下,人們「外貌的緩老化」是現實存在的。反推來說,過去因為飢荒、戰亂……等許多因素摧殘,「老爺爺、老奶奶」並不真的是老了,而是「壞了」。這一代人類證明了,只要減少這些摧殘因素,人類很可能到六十五歲之後,才會出現初老現象。
身體如此,臉部皮膚何嘗不是這樣!只要正確且適度地維護臉部皮膚健康,五十歲的中年人看起來像是「過去的三十五歲印象」,本來就是非常合理的事。以我自己為例,肌膚監測七年來,久未見面的朋友都發現我愈來愈年輕(雖然老花眼日益嚴重……);原因無它,就是「避免錯誤皮膚傷害」與「正確補充皮膚營養」二者而已。
診所目前提供的「抗老化、抗黑斑」(?)治療項目,其實就是與「抗敏感、抗酒糟」、「正確皮膚照顧」一模一樣,分割不開的治療項目。如同牙醫師的蛀牙治療,「預防並提早治療蛀牙」既是健康必須,也是抗老必須。因此我們的「皮膚正確營養供給」、「發炎物質協助代謝」這些治療行為,包括護膚品的使用指導;以悶敷協助皮膚柔軟,容易代謝;簡單或營養面膜協助皮膚代謝移除與電子微針、飛梭雷射(點陣雷射)導入/助出甚至是光波緊膚的深層刺激等,都圍繞著「正確協助皮膚恢復健康」這個主要核心,從不遠離。而「正確」的判斷,當然就是反覆、持續的肌膚監測——除了確定皮膚修正方向永遠正確,也可以藉由肌膚監測調整治療手段劑量與頻率、護膚品使用增減等。
醫學終究是科學,也必須堅持科學態度的有效及安全確認。題目中的「有沒有特別容易被忽略又很重要的事項」,答案很簡單:「請務必確定所有治療都維持方向正確、治療劑量正確;並且在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反覆確定當初設定的治療目的是否達成,是否出現類似『緊膚之後,莫名溶脂的凹凸不平』這種不可預期的反應。」換句話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反覆確認」。醫學的核心精神就是「診斷正確、治療正確」。要確定「治療正確」,其實就是依靠「對治療結果的再診斷」。後者,也就是「科學紀錄、反覆對照、再三確認」,如此而已。
您建議哪些人不適宜做抗衰老的治療?
答:
看完上述回答,您就可以發現這問題應該分成二部份談:
- 正確的抗衰老:只要確保皮膚健康,在六十歲之前,人類老化其實未必明顯。因此任何「確定促進皮膚健康」的抗衰老措施,都是大家應當遵循與適宜的。在「正確維護健康」這個前提下,沒有人不適宜作抗衰老的治療;甚至應該說「每個人都應該做正確的抗衰老治療」!
- 為了抗衰老而抗衰老:日新月異的儀器與護膚品新成分,更強力(破壞?)的儀器、更深入、強效(過量累積?)的 新成分,可能在「暫時抗衰老」的短期作用下,出現「更多潛在傷害」的永久風險。佳麗寶(Kanebo;大陸稱為:「嘉娜寶」)這次的「白化事件」;從嚴謹的皮膚科學與藥理學來看,其實就是「不小心逾越了成分的安全劑量」罷了。從醫學史的觀點,「佳麗寶白化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無論多麼善意(您不會認為Kanebo很樂意損失500億日幣的商譽吧?),人們永遠必須對「應該給什麼?應該給多少?」這件事心存謙卑與謹慎。人們永遠應該不斷監控目前相信的行為與成分,以確保它們沒有超過當初的信任承諾。因此,「已經出現敏感肌膚症狀」的患者,就表示「皮膚的耐受度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這些朋友不適宜作非長期監測的抗衰老措施,包括微整形。(文獻搜尋確實不缺少「即便注射原廠玻尿酸,仍舊誘發皮膚敏感發炎」的案例)
對於抗老而言,能不能把錢都省下來去打雷射,而護膚品的購買只要選擇最基礎的就可以了?
答:
知識的好處是這樣:基礎知識愈廣博,思考邏輯愈清晰,面對問題愈簡單。
通過前面的討論,各位就清楚了:所謂「醫學」(科學),必須是正確診斷、正確治療。而「正確治療」必然是「確定是盲腸炎,所以選擇開刀」這個「正確診斷」的結果;以及「開完盲腸後,盲腸炎症狀果然消失,因此當初的診斷是對的,治療手段/劑量也是對的」這個「對治療結果與最初診斷的再度診斷」。換句話說,如果一定要把醫學做個最簡潔的濃縮,醫學的唯一核心就是正確診斷——診斷錯誤,所有的處置都不會是正確的!
回到題目。
既然要維持皮膚健康(不健康的皮膚,必然加速老化),又想在健康皮膚的前提下,更多地幫助皮膚(基礎溫飽之後,就追求安全飲食),盲目地相信雷射雷射或盲目地相信護膚品都是錯誤的偏執。
皮膚需要基礎營養。這些營養可以從飲食中來,但由於地域、季節與年齡……等許多差異,例如中國北方冬天的老年婦女,年齡因素使得吸收變差;環境嚴寒,即使是正常年輕皮膚,也沒有能力承受這種嚴酷氣候的折磨。此時適度給予安全滋潤產品,才是保護皮膚的最正確做法,也才是抗衰老的最正確做法。另一方面新加坡夏天的十七歲男孩,過度油膩、(可能)角化堆積的皮膚;與其完全依賴護膚品,適度清潔甚至果酸、雷射等療程也許才是皮膚健康的最正確需要。(詳見:什麼人「必須」使用護膚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聲明)
自從肌膚監測以來,許多朋友都以為我反對雷射、反對護膚品、反對果酸。事實上我只是「打開了眼睛,所以反對盲目雷射、盲目護膚品與盲目果酸」。行文至今,各位可以不斷看到「適度治療」這個精神躍然紙面。請容許我再度提醒:醫學這個科學,最重要的是正確診斷!而且必須反覆確認該判斷始終正確!醫師必須診斷,然後治療,然後再度診斷來判斷該治療(與初始診斷)是否適度。
如同駕駛員握著方向盤,只有緊盯著現實前方,才能確定行車過程沒有歪斜;只有緊盯著最終目標,才能保證到達設定的目的地。所有的「抗衰老」、「恢復健康」的措施或產品,都必須不斷監控,確定沒有過度偏左(根本效果不好)或過度偏右(活化了某些因素,反而促進了癌細胞?)。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藥就是毒,毒就是藥」。適度的措施就是抗老!過度的措施就是傷害!無論是偏廢於雷射或依賴於護膚品,基本上都是不安全的。只有依靠肌膚監測,不斷持續地「允執厥中」,才是確保所有處置、儀器、保養產品發揮作用,減少傷害的唯一方式,而且是唯一正確方式!
您自己真心推薦的幾款護膚品,您自己用的?
答:
相對於各位,我自己使用保養品的極大優勢就是:我有肌膚監測,可以反覆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
這幾年下來,藉由反覆監測患者,以及自己的皮膚;四十七歲的老男人,懶散的老男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肌戒毒」——沒事別往臉上折騰,包括洗面乳與防曬霜。嚴格執行「穿長袖、避陽光」的硬體防曬策略。晚冬初春或深秋初冬,必要時我還是會塗抹食用植物油,或者某品牌的平衡滋養霜。偶或奢侈些,就使用內人(同品牌)的活膚霜;後者滋潤度高些,營養活性成分也多些。這二年來,為了患者治療的需要,也試了七、八次的微針治療與特殊藥用EGF導入;試過微針緊膚(射頻)治療。經過監測調整之後的治療劑量與操作方式,分別經過半年到一年多的監測追蹤,皮膚健康仍舊在「長期安全劑量」範圍中。
我是位皮膚科醫師,這樣的專業訓練不表示我沒犯過錯,但保證犯錯之後,有比較紮實的基礎學理訓練以提早醒悟。從十八歲開始,我的洗澡模式一直是「從頭髮、臉部搓揉一直到全身清潔,一瓶洗髮精搞定」的豪爽(實際上是懶惰)狀態。三十多歲開始,我因此受困於「兩頰敏感乾燥、濕疹與脂漏性皮膚炎反覆發作」與「手部濕疹反覆發作」的雙重問題。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麼,也使用了不少藥物,仍舊治絲愈棼,更加惡化。接觸肌膚監測之後,經過一年多的臨床實踐,我才真正理解自己對皮膚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有這樣的「報應」。各位不知道的是,這幾年來的「愈來愈年輕」、「再也不脂漏」,其實就是「肌戒毒=>脫皮、略痘、乾燥、發癢=>漸漸健康」的實踐過程。因為懶散、不積極處理的關係,我的兩頰皮膚尚未完全健康,但相對於十多年前,已經算相對完美了……
經由肌膚監測,我這個皮膚科醫師;而且是長期被「過敏性鼻炎」困擾的患者,雖然年紀逐漸增加,臉部與身體過敏現象反而減少(鼻子還找不到好方法);而且年老造成的乾燥也不明顯。因為這樣的理論與實踐,我的孩子從此不隨便使用身體乳液,食用植物油與偶而的平衡霜成為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手段。
台灣有避嫌的習慣,如果不是貴刊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從來不談論自己使用產品的狀況。然而這樣「堅持肌膚監測」的真知與實踐,確實成為極緻診所所有同仁的生命核心。這些同仁從20歲左右來到診所,經過一次或三、四次的反覆排除,漸漸都回復到「健康皮膚、完美照顧」的現狀。經過這樣的過程與反省,我相信並完全同意「真理自有其強制性!」與「真理經得起實踐考驗!」這兩句歷史名言。
當您和其他地區或國家皮膚科醫生交流時,你發現他們與我們在抗老這方面有不一樣或讓你眼前一亮的認知嗎?請詳細舉例一二。
答:
身為台灣美容醫學會的教育委員會主委,很幸運地有機會與國際大佬們多次交流。包括整形外科、皮膚科甚至是婦產科、心臟內科的大佬們對美容醫學做出各自領域內的重大貢獻,豐富了美容醫學與抗衰老的醫學內涵。
這些理論與新知,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沉澱之後,有些歷久彌新且益發閃亮,有些則默默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年紀大,自然有閱歷多的相對好處(但「閱歷多」必須伴隨著「思考與反省也多」,要不就成了令人噁心的倚老賣老啦);我發現傳統醫學的證據力很強,因此整形美容這樣接近於傳統醫學操作的模式,證據力比較強。舉個例子來說,隆乳的受術者在手術前必須檢查血糖、血壓、心臟疾病、梅毒、肝炎……等許多美容手術前常規檢查,如同一般手術。因此隆乳手術的成功率與死亡率,理論上等同一般手術。從這個意義上看,隆乳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幾乎只是目的性不同——甚至更學術地說,如果是乳癌後的乳房重建手術,雖然也是隆乳目的,基本上就是一般手術了。
然而皮膚醫學美容,特別是雷射/雷射、脈衝光、果酸換膚、左旋C導入……乃至於護膚品建議這部分,「美容醫學」裡面的「醫學」成分就十分堪疑——特別是看到廠商推出「敏感性皮膚專用護膚品」時,我總是有些小憤怒:醫學界對敏感性皮膚的成因都還沒確定,這些廠商有什麼證據聲稱「敏感性皮膚」專用?如果這樣的聲稱,醫學界還接受(甚至轉介紹?),這種算是什麼證據醫學態度?
重新說一次:醫學的核心價值在於正確診斷。這個「正確診斷」,更細緻地區分,可以是「正確診斷疾病」、「考慮受術者應接受某種治療」最後「正確評估受術者是否有能力承受該治療」。如果再加上「正確確認該治療術後患者恢復狀態,符合術前預期」,也是「正確再診斷」的意思。
放回醫學來看。「正確診斷盲腸炎」之後「考慮盲腸炎應該立即手術」,我們還必須確認「該患者體力狀態能夠承受手術,不會死在手術檯上」。為了這個「不會死在手術檯上」,所以我們檢測血壓、血糖、心臟狀態……這許多基礎生命徵象,並做適當預防措施(高血壓患者必須作危象預防;阿斯匹靈服用者必須小心出血不止……)。也就是說「確認患者能夠承受該治療」是醫學「正確診斷」步驟中的重要環節。
然而思考當今的皮膚美容醫學。當我們「正確診斷患者為青春痘」並且「決定青春痘應該擦用維它命A酸,或者接受果酸換膚」的時候;患者的皮膚可能很強壯,也可能已經長期用力搓揉洗臉(青春痘患者的常見迷思),出現皮膚敏感傷害的現象。「強壯」與「脆弱」的患者是不是都可以接受果酸換膚?如果都要接受果酸換膚,二者的劑量強度是不是應該有差異?這是當今「肉眼觀察方式」所難以區別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我才在blog上面寫了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加以清楚闡述。
跟這些大佬交流,我發現他們對新成分、新儀器瞭若指掌,也對「皮膚應當長期監控」表示完全支持的態度。特別是提到肌膚監測的臨床難度——儀器、訓練、標準……等,我們就有很深度的交流。這也是幾年來,我對肌膚監測內容的充實愈來愈有把握的來源——免疫學前輩、分子生物學前輩與藥理學前輩,甚至是保養品配方設計專家,共同對監測系統的整體理念完善做了巨大貢獻。
什麼是目前抗老技術所不能改變的?
答:
也許大家對「瑞士幹細胞療程」充滿憧憬。但是很遺憾地說,正統醫學界(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證據力十分充分的這個領域),對於幹細胞實際應用在抗老化,特別是美容醫學抗老化這部分,相當保守。
前面已經說過;只要維持皮膚健康,人類的老化在六十到六十五歲之前其實是可以緩慢的(意思就是說,觀察經驗中,上了七十歲,忽然整個老化加速起來!?)。換句話說,各位現在「追求」的抗老化,應該是「讓六十歲的臉部皮膚,真正回到六十歲的腹部皮膚」。這樣就是非常美好的好皮膚(不相信!?請各位自己看看自己的下腹部/腹股溝部位皮膚,「會不會羨慕呀」?)。至於「讓六十歲的臉部皮膚恢復到三十歲的臉部皮膚」(三十歲的腹股溝皮膚與六十歲的腹股溝皮膚,通常差異不大),基本上可以追求,難以完全達成。
您的客人,問出的讓你最感到厭倦,又很氣的問題有哪些?(請詳細作答,為什麼生氣)
答:
拿這個問題問老醫師,基本上會有「採證誤差」。
我在新浪微博上有六萬多粉絲,您可以當作「六萬多個患者」的概念。這些求知者有早來的,有晚來的;這就造成一個看診上的時間誤差:今天上午有人問「醫師,香港腳的成因是什麼?會不會完全痊癒?」下午又有人問「醫師,香港腳的成因是什麼?會不會完全痊癒?」,明天早上又有三十九個人問「醫師,香港腳的成因是什麼?會不會完全痊癒?」……
經過了一個月(不需要像我一樣經過二十年),您會不會有個錯覺:「我不是講過一萬次了嗎?您怎麼還不懂?」
是的,我「可能」最煩、最氣的是反覆講同樣的事。
但!是!
身為老醫師,我們永遠必須提醒自己:「我確實講了一萬次,但這個人也確實沒聽過」。因此我們必須耐著性子講第一萬零一次、第一萬零二次……
因此資深醫師,必定會成為非常有耐心的好老師……要不然,就不是位適任的資深醫師。
回到題目。
醫師真正最厭倦、最生氣的問題,其實是同一個人說明了許多次,但是他(或她)始終聽不懂!二十年的從醫經驗告訴我(們):患者不可能真的這麼笨。他(或她!)並不是真的聽不懂,往往是不願意聽懂。許多疾病都源自於自我的錯誤照顧,而「自我錯誤照顧」又往往源自於「自我錯誤堅持」。比方說臉紅的患者往往堅持「洗臉必須洗得非常乾淨」、「如果臉上油油的,必定是清潔不夠」。當您反覆、一再舉例與舉證,患者仍舊堅持「可是我覺得,這樣的洗臉方式才乾淨」,這就是醫師最厭倦、最生氣的時候……然後您會忽然發現,原來佛陀說的真是對的:「佛度有緣人」。有些人,我們永遠救不來……
① 我不反對使用保養品!我唯一的關心就是健康!因此我反對「盲目地使用保養品」、「盲目地執行醫學美容」。
根據科學邏輯,要確定保養品或治療的安全,應該在使用前、使用後都做紀錄;而且必須長期監測,反覆比對。這就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與為什麼護膚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的核心價值。
如果相信單次監測的「證據」,就會出現「使用類固醇的褪紅效果很好,應該長期使用」這麼愚蠢的事!保養品與醫美治療長期使用、大量使用;對身體的影響深遠。只有真正長期監測,才能確保長期劑量安全。(「皮膚測試」、「皮膚檢測」與「皮膚監測」有什麼不同?=專業醫療論壇問題回答)
② 如果您初次看到這個blog,發現「看不懂文章內容」。這是因為作者能力不足,文章悟道的順序不一。拜託您買本循序漸進的科普書籍(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也可以聽錄音檔。理解真正真理之後您就會發現:
因為醫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瘡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錯誤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傷害出現的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一定有改善!
只要正確實施並遵守肌膚監測的指導,這就是您最重要的科學證據!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還請訂閱本blog。
③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的醫學證據非常有把握,還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協助建立相關肌膚監測原則。至於買書……
補充閱讀:
「肌戒毒」整體概念:電視專訪 2013-06-18 20:18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 2013-01-04 19:09:46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臺灣廣播公司錄音檔 2013-02-01 21:23
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 2011-03-15 21:2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