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吃「泡麵」不是問題的核心!(沒有必要澄清因為近中午…)。
l 上午第一節課,教室裡空氣特別流通,因為「太早了」學生起不來。
l 下午第一節課,睡覺的特別多,沒辦法,因為「這原本就是吃飽了想打盹兒」自然生理反應。
l 上課時,聊天、交頭接耳、帶耳機、看雜誌報紙漫畫的….因為老師教得太乏味,提不起興趣….。
我想任何一位大學教師,對 洪蘭 教授所看到的台大學生上課情況,根本不覺得驚訝,或認為她的說法誇張。感到驚訝的是毫不知情的家長吧!是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的準備大把鈔票,讓孩子上大學去「唸書」的家長吧!
洪蘭教授,到底還算是個「人物」,把這種在課堂裡司空見慣的「景象」公布給媒體,多少有點發酵效果。
當然,有人對 洪 教授的言論大表不滿。於是「道德說者」就會被社會拿放大鏡來檢視,此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相對地受到高挑剔的批判。
我不認識 洪 教授,確實也對 洪 教授為何會特別選台大醫學院學生砲轟不解,(難道她所任教的學校/班級學生特別優質,不會有類似的行徑?),但她說的確實是台灣的每個大學裡,喔!不只是大學,包括更上頭的研究所、往下的技職院校、專科、高職…都是如此吧!
教書二十餘載,我心中的感受,跟每個教書超過20年的老師都是一樣的。除了感慨、除了關起門來在系上開系務會議/老師彼此間講出來之外。對外,「再怎麼不堪,也是自己的孩子!」,沒有 任何一個 老師會不顧系形象、學生前途,到處張揚這種事。我離開專任教職,原因之一是覺得站在大學的講台上,不再被需要、不再被尊重。對我來說,「存在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而學生被指正的反應多半是「惱羞成怒」。你激怒他、潑他冷水、滿口仁義道德、苦口婆心引導要學才有競爭力,也許有少數領情,但更多時候是自討沒趣,還有更糟的,用「教學評量卡」回饋你的雞婆不上道,在你的車子上劃上幾刀當紀念。
上課從來沒看他「認真過」的學生,下課時來找你談生涯規劃、考研究所、畢業出路、推薦工作….你作何是想?確實,現代很白目的學生居多數。
在台灣,化妝品教育實在很「普及」了。目前四技二專裡設有化妝品相關科系的學校,已經超過40所。大學有化妝品系的也有5所。每個學校還拼命的開推廣班、在職專班、夜間部。而這還不包括「化工」「生技」「營養保健」等科系裡,更細分的化妝品組、化妝品學程。
以一個學校一年「產出」150名化妝品專長的畢業生來計算好了,每年會有6750個大學畢業生,再加上「碩士」生,總數7000人不是問題。
而台灣的化妝品業,「需要」多少化妝品背景的新人呢?
台灣的化妝品教育,「師資」夠堅強嗎?
化妝品教育的搖籃,培育出來的「人才」,是業界可以接受的嗎?
今年,幾個企業問我有沒有人….
l 老師,請推薦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要會打樣做配方的就可以,不必有什麼經驗。(工作地點:中部)(老師心想:剛畢業的,沒有能力打樣、做配方啊)
l 老師,請推薦產品講師,英文能力要好(得自己看國外來的資料),可以跟醫師藥師上課、可以跟工廠溝通配方、並盯著生產、品管的人。(工作地點:北部)
l 老師,請幫忙找幾個具有配方開發與協助量產能力的人,公司的應徵履歷一大堆,找不到要的人。(工作地點:中部)
我也在想:為什麼口袋裡再也找不到可以推薦給業者的名單….
(20091202補充;算是後續追蹤的平衡報導!?)
力挽狂蘭 持續改革(蔡秀男)
台大醫學院前天讓學生啃雞腿開座談,回應洪蘭「尸位素餐」的指控。
洪蘭教授繼先前嗆醫學生「尸位素餐」後,又發表「終身閱讀」演講,砲口指向學醫考生,「書看不夠、知識不夠廣泛、心中無典範」,引起網友「噓爆」!台大則策劃「力挽洪蘭」座談會,邀請蔡甫昌與吳嘉苓、 范雲等 教授與談。
洪教授曾口試考生,「為什麼要做醫生?是否有醫生的典範?學生竟不知史懷哲是誰,我以為他們準備好了,結果沒有!」
平心而論,洪教授頻頻向醫學教育界開砲,掌握著醫學評鑑的權力,與媒體名嘴般的力量,偶然於評鑑或口試時,看到學生表現的形式外觀,加上內在主觀印記而發出議論,凸顯了委員狂熱個人英雄主義,但卻有違反評鑑倫理之虞,也抹煞多年醫學教育改革下,醫學教育前輩的努力!
雖然,一般民眾對醫界有許多不滿,然而,一二十年來台灣醫學院不斷改革,順應世界醫學教育改革趨勢,有多元、整合、內化、精進的發展趨勢,而改革之內涵有:醫學人文、全人醫療、實證醫學、醫學倫理與醫療法律等,這些都是前輩實質的努力, 洪 教授知道嗎?
洪蘭教授對媒體爆料並質疑醫學教育的失敗時,台大 李源德 教授即投書: 洪 教授難免予人「不教而殺」之慨!
學生也表示,其看到的不是事實的全貌。吳嘉苓教授也說明當天上課情況,闡述台大醫學人文教育,以及醫學生能獨立思考,展現人文關懷,讓老師頗感欣慰!
不應抹煞醫改努力
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確是專業素養中很重要的一環,是令人珍視的台大校風,也是很多台灣醫學院的傳統精神。回顧台灣百年醫學教育改革史,不能忘記兩位前輩的努力:1922年,杜聰明於京都大學取得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秉持「樂學至上,研究第一」,奠定台灣醫學教育的基礎;1992年, 謝博生 教授引進哈佛醫學教育改革方案,兼顧全人與專業教育,改進通識課程。
高雄醫學院於1954年由杜聰明創建,亦於1995年引進融合哈佛與台大之新制見 習 醫師制度,著重小組討論與小班教學,見習生要主動發現問題、做出報告、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筆者就讀高醫大時,正是學士後醫學系第一屆新制的見 習 醫師,身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深刻感受到:新制改革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元學習、科際整合,建立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更因高醫採取兼重言教與身教之師徒制,發現諸多值得學習的良醫典範,如當時的臨床教育訓練部鐘育志教授以及賴春生、陳順勝、劉景寬、洪純隆、黃俊雄、吳文正、黃裕勝等教授,受益良多,令人感念。
「書要看多、知識要廣泛」、尊重老師,是基本素養與倫理;然而,說是「尸位素餐」,則是引用失義、以偏概全、模糊焦點;評鑑委員公開議論,傷害醫學教育形象,欠缺實質助益;透過媒體放砲,不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也違反了教育專業與評鑑倫理!
最後,也想請問 洪 教授,是否心中有醫生的典範?知不知道杜聰明是誰?他是哪一國人?專業醫學評鑑是什麼?身為醫學評鑑委員準備好了嗎?
對於專業醫學教育評鑑,我們以為評鑑委員都準備好了,結果好像都沒有!
(作者為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灣大學法律系博士班研究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