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您好,關於這個選題,我需要請教的內容有:


皮膚在陽光照射下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


答:


談到陽光照射,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曬黑」。要完整回答下列的問題,我們必須有兩個基本知識:「皮膚的生理學意義」與「紫外線曝曬其實就是非常強烈的能量給予」。


結構上皮膚被分為三層:表皮、真皮與皮下脂肪。表皮厚度約為0.10.3公釐,由內而外又分為五層,就是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與角質層。真皮層位於表皮下方,代表「真正有活組織意義的皮膚部位」,所以稱為「真皮」。總厚度約1.62公釐,幾乎是表皮十倍厚。皮下組織則多半為脂肪結構,厚度隨分部區域不同,眼皮最少,臀部、大腿與肚皮部位最多。雖然定義也認為屬於「皮膚」,一般認為所謂的「皮膚」,侷限討論「表皮」與「真皮」兩個區域。


皮膚的「生理設計」是這樣的:表皮雖然很薄,卻是新陳代謝非常旺盛的組織;基底細胞層不斷分裂,逐漸向外移行並產生變化,負責新生與補充表皮細胞,特別是角質細胞。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表皮層的生理任務就是提供基本摩擦與防曬、保濕等防護能;後者均完善於最外層的角質層。也就是說,表皮,甚至是皮膚整體的健康,很大部分決定於角質層是否健康。健康的角質層必然保證肌膚平滑滋潤


把表皮看作「物理與化學防禦的基礎城牆」,真皮就成為「後勤補給的重要團隊」。從這個角度看,真皮負責所有維護與供應表皮生長、防禦能力的主要結構;包括血管(營養)、神經(感受)與免疫(防禦)等。因此包括汗腺、皮脂腺、微血管、淋巴管、神經組織、與毛囊等表皮功能支援,都是真皮的存在意義。另外,這些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等基質結構,既形成上述結構的支撐體(就像水管、電線必須依附牆壁一樣),也提供了「維持皮膚形狀」與「初步撞擊緩衝」二個功能,增強皮膚面對物理壓力時的張力與彈性。更大的撞擊力道緩衝,則仰賴皮下脂肪。


表皮(特別是角質層)保濕功能中,我們經常聽到「天然保濕因子NMF」這個名詞。後者由乳酸、尿素、鹽與部分胺基酸共同組成,目的是從真皮微細血管吸水,並且維持角質層緊實防水,柔軟耐磨,以避免水分過度蒸發。角質層表面還有一層天然保護膜(也稱皮脂膜),是微酸性天然乳狀構造;是皮脂腺、汗腺分泌物與角質蛋白乳化後的產物。除了滋潤皮膚、減少水份散失(鎖水)外,「微酸性」的化學特色也作為外界有害物質(化學、酸鹼)的緩衝與阻擋。


講完了鎖水、緩衝與摩擦、抵禦;接下來就是本文的重點:黑色素細胞。


顧名思義,黑色素細胞負責製造黑色素。它與角質細胞同樣位於基底層,不同的是角質母細胞新生角質細胞,黑色素細胞則產生黑色素顆粒。俗話的說,「就是一個人負責生孩子,一個人負責製造遮陽傘」。黑色素細胞製造出黑色素顆粒就運送給上方與周圍的角質細胞,由後者隨著移行過程自我保護與最終代謝。一顆黑色素細胞平均供應36個周邊角質細胞,形成一個小單位。


黑色素顆粒的主要作用當然就是阻擋紫外線,避免皮膚結構變性。就像前面提到的:「紫外線曝曬其實就是非常強烈的能量給予」。請各位想一想:在活體組織上大量且強烈地給予「烤燈」,可見的結果就是乾燥、脆化。再細心觀察社區公園的塑膠椅子,就會發現這種「脆化」不僅僅是烤乾,也產生本質的結構傷害——放在活體組織上,就是「蛋白質變性」、「DNA傷害」這些大事。特別是DNA傷害,結果很可能是新生細胞(角質;甚至是體內細胞)的癌化轉變!這就是為什麼陸生生物必須演化出黑色素細胞,產出堅韌的黑色素蛋白來遮罩紫外線傷害。除此之外,藉由「烤乾角質層」這個行為,角質層板中蛋白質變性的鬆散與混濁,酸性保護膜與天然保濕因數曬乾造成角質層板龜裂、渾沌與暗沉,這些因素共同組成更堅強的物理性防曬組合。


因此回答「皮膚在陽光照射下的變化過程」這個問題,更專注的回答其實是「皮膚必須變鬆、變黑與變脆,才能抵禦紫外線的強大傷害。皮膚必須自我保護,更必須保護皮膚以內,包括肌肉、內臟等其他重要器官。」


有關陽光、紫外線等的基礎知識又是如何?


答:


這個問題我想分成兩個子題回答:「陽光與紫外線的本質是甚麼?」與「陽光/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過程」。後者約略回答了下題「皮膚曝露在不同強度陽光下,隨時間延長會出現甚麼樣的變化?」。


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印象中物理學課本提過「日光的頻譜從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還有雷達波、微波到無線電」。從這樣的理解,各位可以知道有很大部分的陽光位於窄窄的可見光範圍外。


再細究所謂的「可見光」,狹義定義是「肉眼可以感知的電磁輻射」;廣義來看,這些可見光至少要先經過大氣臭氧層的隔離與阻擋,因此γ射線與X射線及少部分紫外線(就是短波紫外線,UVC)不會接觸到人體;至於雷達波、微波……等宇宙射線範圍,又因為太過長波,瞬間能量不高,人眼難以接收感測。


換句話說,人類會接觸到的,會造成組織可見傷害的,主要還是中波紫外線(UVB280320奈米)、長波紫外線(UVA320400奈米)、可見光到部分紅外線範圍的電磁波段。


回到紫外線。紫外線這個名詞意味著電磁波頻率比紫色還高,超過可見光範圍,因此人的眼睛看不見它。短波紫外線與部分中波紫外線的能量較強,會與大氣層出現光化學反應,也就是俗稱的「被大氣層吸收」。至於長波紫外線的影響,早期認為雖然穿透深度(穿越?)較深,但能量較低,對於皮膚的瞬間曬紅、曬黑,甚至是DNA傷害都比較小,態度上比較「寬容」。在抗老、抗癌盛行的今天,醫界開始建議對UVA(甚至是部分可見光)採取積極防護措施,不只減少皮膚皺紋老化及眼睛白內障等蛋白質變性現象;也減少DNA傷害,以阻斷高齡化社會的癌症趨勢。


這一題的標準回答是:「陽光不僅僅是紫外線,而是更寬闊的連續電磁頻譜。嚴格來看,陽光對皮膚的傷害範圍可以從中波紫外線到紅外線(包括遠紅外線?)區段」。


還有個小補充:各位不要只看到陽光對皮膚的傷害。中波紫外線同時肩負著協助身體產生維他命D的功能——皮膚接觸紫外線之後,血漿中7-dehydrocholesterol會轉換成維他命原D3,之後在肝臟和腎臟活化,開始具備調節鈣與磷被人體吸收的能力。


換句話說,「適度地日曬」對預防骨質酥鬆、鈣質缺乏是必要的。後面這句話對不同專科醫師來說,就有不同的優劣觀感與不同的強調重點——精神科醫師強調「日曬預防憂鬱」,骨科醫師強調「日曬保護骨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運動強化骨骼)」; 皮膚科 醫師如我,則為特別強調「適度、每天五到十分鐘的買菜行為,對維他命D生成就足夠了,不須刻意戶外活動」。


皮膚曝露在不同強度陽光下,隨時間延長會出現甚麼樣的變化?


答:


連續兩題回答下來,這個問題的回答就簡單許多——曝曬總強度=單位強度*曝曬時間」。當光線的單位強度很大(光線很強),皮膚就會出現瞬間曬紅、水腫甚至水泡、潰爛等急性傷害、細胞死亡現象。所謂的「核能輻射傷害」,還有「臭氧層危機」短波紫外線、「夏季曬傷」的中波紫外線議題都屬於這類。


當光線單位強度中等或低下,皮膚表現就是漸漸曬黑(黑色素顆粒增加)、厚化、鬆脆(角質增厚或鬆散化,以加強抵禦能力)與皺紋生成、皮膚變薄紙狀(皮下膠原纖維與彈性纖維變性斷裂,最終難以增生),最後出現皮下血管明顯,管壁脆化,容易皮下出血的老年現象。這些現象的誘發者可以是長波紫外線,部分的可見光(紫藍光區域)。


除此之外,光線對於免疫、神經系統的刺激傷害,除了造成早期的皮膚敏感現象;中、後期因免疫細胞功能低下,也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生機率。這個後面會繼續談到。


又會因為曝曬強度,比如正常照射、輕、中、重度曬傷又是什麼樣的分級?分級標準和症狀各是什麼?


答:


這個問題更精簡地說,其實也就是「曬傷有沒有分級制度?」


正確答案是:「目前曬傷沒有公認的分級標準,一般都是沿用燒燙傷分類標準來看」。以燒燙傷表準來看,一般輕度曬傷是不列入討論的。中度曬當大約等於一級燒燙傷,重度曬傷大約等於二級輕度燒燙傷。輕微曬傷的短期症狀多半是微紅、微黑、有些小小的刺癢,長期症狀大約是三天後出現褐黑變化,持續二到四個星期漸次消失。


前面說過黑色素細胞的日曬反應,現在再更細緻地聊一聊「皮膚的日曬反應」。


皮膚在日曬後會有兩階段的影響:「立即性曬黑」及「延遲性曬黑」。「立即性曬黑」指的是日曬後一~二小時產生黑化現象。這是由已經形成的黑色素迅速氧化而來,目前認為主要是長波紫外線的作用,「延遲性曬黑」則認為是中波紫外線曬傷後引起,在日曬後二~三天產生,也就是傳統認為「紫外線刺激角質細胞,後者發出受傷訊號,刺激黑色素細胞合成新的黑色素顆粒」。


因此各位可以知道,輕度曬傷最主要的機轉是「立即性曬黑」等輕微傷害,(年輕)皮膚多半能夠自我修復。


到了中級曬傷,也就是約略等同於一級燒燙傷;這時曬傷部位的紅、腫、熱、痛會相對明顯。因為皮膚受傷較深,細胞發紅與死亡更替較快,反而不容易感覺出「立即性曬黑」。又因為皮膚的受傷已經比較嚴重,事後的曬黑(延遲性曬黑)會變得很明顯,而且程度、延續時間都會更重、更久。至於類似二級淺燒燙傷的重度曬傷,皮膚會出現明顯水泡。除了同樣不感覺「立即性曬黑」,「起水泡」意味著表皮與真皮的剝離,表示真皮受損嚴重。此時更嚴重的「延遲性曬黑」甚至色塊斑駁現象都重度曬傷必須面對、無法迴避的後遺症。


(囉嗦一句:看到這裡,各位不覺得「好好一個健康的人,跑去仿曬機把自己搞成烏麻麻、紅通通的傷殘人士」,實在是非常愚蠢的傷身行為嗎?)


既然講到曬傷,當然必須提到「曬傷的預防與曬傷的緊急救護」。


先談「曬傷預防」——這個題目實在有些「蠢」。我們可以這樣說:要談「曬傷預防」,就等於是談「更縝密、更嚴謹的防曬」。


關於防曬的文章,各位在網路上隨便一查就幾千篇,我就不重複說明瞭。在這裡預告一下:最後一題的「防曬前沿知識」部分,我會詳細談談「如何不傷皮膚的真正防曬——錯誤的防曬也可以造成皮膚嚴重受傷~


接下來談談「曬傷的緊急救護」。


延續「紫外線曝曬其實就是非常強烈的能量給予」,各位必然理解「曬傷等於燒燙傷」這個理念——單純討論物理學原理,「以光線方式給予能量」跟「以熱能、快速運動分子(熱水)方式給予能量」是相同的道理。所謂「曬傷」,所謂「燒燙傷」,其實就是小分子的動能(光子兼具粒子與能量兩個特性)傳遞到皮膚組織,使皮膚組織出現「能量過多,結構撞損」的動態表現。因此「曬傷」與「燒燙傷」的緊急處理都是一樣的:「立即沖冷水(至少三十分鐘)=>(燒燙傷者脫去局部衣物,以免沾黏)=>以濕冷乾淨紗布或毛巾泡蓋,繼續降溫並保持局部乾淨,減少傷口汙染風險=>儘速送醫」的「沖、(脫)、泡、蓋、送」標準燒燙傷處理程式。


「脫去局部衣物」與「傷口照護」的部分,因為輕度與中度曬傷沒有明顯傷口,所以可以省略。重度曬傷的情況下,只要謹慎保護水泡不要破裂,就可以大大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黑色素的形成以及對皮膚的保護機理是甚麼?


答:


這題的大部分內容前面都說明過了。還需要更細緻補充的是「黑色素的詳細形成機轉」。


黑色素是一個黑棕色的高分子複合體。皮膚內的酪胺酸經酪胺酸酶作用成多巴胺(L-dopaquinone),然後分別形成紅棕色的褐黑素(pheomelanin)及黑色的真黑色素(eumelanin),最後各人種出現不同的黑色素混合比例。


簡單地說,就是俗稱「黑色素」的這玩意兒,在黃種人、白種人與黑種人中,其實是不同黑色素配比的結果。


回到「對皮膚的保護機理」這個問題。如同前面說過的;藉由「立即性曬黑」這個迅速氧化機制,黑色素顆粒可以避免皮膚受到更多的紫外線穿透。「延遲性曬黑」的作用則可以提高「將來」的皮膚抵禦力。以上,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黑色素其實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特別是分子愈大的黑色素聚合團塊,抗氧化能力愈強。從這個觀點切入,黑色素顆粒也許不只發揮了「物理性地阻擋陽光」的消極作用,甚至也扮演了「以抗氧化能力減少紫外線傷害」的積極角色


痣和斑點這部分,因為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然而痣和斑倒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愈來越大?


答:


痣細胞與黑色素細胞都會產出黑色素顆粒。目前認為「痣細胞」就是某種特殊黑色素細胞,只是更大一些、更圓胖一些(沒有類似基底層黑色素細胞的「章魚突觸」……)。另外,痣細胞產出的黑色素顆粒比較大型,不出現「黑色素細胞將黑色素顆粒贈送給角質細胞」這種黑色素顆粒外排表現;還有基底層黑色素細胞都是獨立存在,痣細胞則往往發展成細胞團塊。


更深入來看,隨著痣細胞從表皮/真皮交界處(dermoepidermal junction)向下移行,痣細胞的形狀會從類表皮型(epithelioidA型)漸漸轉化成類淋巴球型(lymphocytoidB型)最後變成類神經細胞形(neuroidC型)。至於這種「移行後轉變」具有甚麼樣的生理學意義,目前並不清楚。


既然痣細胞與黑色素細胞(後者形成「斑」)是兩種不同表現,「痣和斑倒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愈來越大?」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成兩段來談。


        痣細胞的黑色形成與年齡問題:目前有一個假設,「除非後天的過度曝曬導致痣細胞強烈分生;否則人的一生有多少痣,基本上在胎兒期就固定了。只是日後無色痣細胞得到日光照射變成有色痣細胞」。這個假設的白話文就是:「痣細胞在出生後就已經固定在那裏,只是不被刺激,就不顯色。一旦曬過太陽之後就顯色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去一趟海邊,立刻就長出很多痣來?」這種廣泛疑問——您並沒有「長出痣來」,僅僅只是「無色痣變有色痣」罷了。至於「除非後天的過度曝曬導致痣細胞強烈分生」的意思是說,如果一直曬、一直曬(再說一次:愚蠢的人工日曬燈行為!),痣細胞就會大量分化、增生;短暫的結果是「真的長出很多新痣」,長期的風險是「過多、過度活躍的黑色素細胞,最終演化出黑色素癌」


        斑的黑色形成與年齡問題:這部分簡單地說,隨著年齡增長,總日曬量增加,黑色素細胞受到的累積刺激愈多,產出速度當然愈快。因此「年紀愈大的人,愈容易長斑」基本上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更細緻地說;隨著化妝品、保養護膚產品甚至是醫學美容療程的不斷累積,皮膚的發炎狀態更為明顯(要不然,各位以為「敏感性肌膚愈來愈多」是怎麼回事?)。這時發生「黑色素細胞受到真皮持續慢性發炎的刺激,因此默默地、堅持地長出許多黑斑」當然成為三十歲後熟男、熟女的早衰表現。


正常痣有甚麼特點?什麼樣的痣可能存在危險?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去看一次 皮膚科 醫師,來確診自己的痣是否正常?


答:


前面說過,痣細胞增生過程的表現是「聚合細胞團塊」——也就是說,「痣」就是「從一顆痣細胞增生成一大團痣細胞」。


        現在,請各位發揮下「農業社會,安土重遷」的想像力——就像受精卵分化的過程,「從一顆長到很多顆」必然發展成四面八方對稱、類似圓形的結構體。


        另一方面,「癌細胞」的基本特色就是「快速生長,各自形狀、結構都不規則,莫名其妙侵略四方的一大堆細胞」。


把這兩個線索組合起來,各位就很容易理解「正常痣有甚麼特點?什麼樣的痣可能存在危險?」這個問題——既然是「正常細胞組成的正常痣」,就必須符合「上下左右四方對稱,圓球狀,顏色也相對均勻、濃淡適中,生長速度正常或趨緩,因此大小不會太過驚人」這幾個特色。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因此整理出「ABCDE」五個準則,也就是「Asymmetry(不對稱),Border(邊界參差嶙峋),Color(顏色濃淡不一),Diameter(體積太大)與Evolving(變化迅速)」。從皮膚鏡診斷中,因為黑色素癌(黑色瘤)的生長與擴散極快,因此除了不對稱、色濃不同……等表現外,「許多微血管增生,以支持細胞團塊快速增長」也是重要線索。


身為華 文皮膚科 醫師,我給各位一個最簡單易行的建議:如果您發現痣忽然變多、變大;首先請細細觀察每一顆痣的「對稱」表現(包括形狀、顏色、邊界……等);如果沒有重大問題,就拍照存檔,二到三個月後觀察第二次……直到追蹤一年為止。中間只要有任何疑惑,請立即尋求 皮膚科 醫師協助


(補充說明:有些醫師還建議加上F;就是fingertip指端與趾端的意思。通常手指與腳趾末端的黑色素痣發展成黑色素惡性腫瘤的機率比較高。)


不同醫療方法除去痣與斑,有沒有各自的利弊陳述?


答:


前面說過,斑是表皮基底層黑色素細胞的表現結果;痣則分布在真皮淺層到深層部位。痣與斑既然分布的深度不同,除痣與除斑的基本原理當然會有差異。


先談除斑。


目前除斑的方式從最簡單的左旋C(還原)導入、果酸換膚、夜市鹼性溶液到脈衝光(彩光)、與雷射激光除斑。


        左旋C的除斑原理是「黑色素被左旋維他命C還原後,暫時返回相對無色的多巴胺或酪胺酸狀態」。優點是「操作方便、相對低廉」;缺點是「滲透困難,因此效果有限」、「很快就再度氧化,效果不持久」與「維生素C終究是酸性成分,可能導致乾燥的角質更為囤積、暗沉」。


        果酸換膚則是運用酸性溶解的原理,除去多餘的角質堆積。換句話說,優點仍舊是「操作方便、相對低廉」。缺點則包括了「酸性刺激,漸次導致皮膚敏感」、「難以深入,且無氧化能力,因此深部色斑無效」。後續的乳醣酸、杏仁酸、水楊酸……等多種酸類,雖然號稱「增加了抗氧化能力」,實際上也類似左旋C的窘境,「滲透困難,效果非常有限」。


        把「夜市鹼性溶液」拿來這裡討論,實在是玷汙了醫師的鍵盤(這樣說會不會太嚴苛?)強制使用鹼性溶液溶去皮膚,根本就是腐蝕行為。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愚蠢?相對於酸性溶液,鹼性溶液的腐蝕作用根本「易放難收」——酸性溶液遇到蛋白質(生命組織)會因凝縮而迅速失效;鹼性溶液則快速溶解蛋白質,雖然隨著溶解增加,逐漸降低了溶液的鹼性程度。但相對於酸性溶液的可操作性,鹼性溶液殺傷力太大——也許這就是夜市攤販「喜好」使用鹼性溶液的原因?


        相對於上述表淺治療,脈衝光(彩光)才算是首次處理了表皮基底層的黑斑。甚至有機會治療真皮層的先天胎記(母斑)。相對於雷射/激光的單一選擇性破壞能力,脈衝光屬於「廣域性的光線」(請想像陽光vs.紫外線;脈衝光的光域寬度多半為4001100奈米,紅寶石雷射(舉例)則是非常清楚的694.3奈米,單一波長)。「廣域性的光線」優點是「一次可以處理黑斑、藍斑、紅斑與緊膚、拉提等多種問題」;缺點則是「樣樣通、樣樣鬆」或「加強了東,卻燒壞了西」的尷尬。換句話說,相較於「完美掌握脈衝光的技巧」,「成為雷射激光高手」容易多了……(所以我才會成為C6的國際級講師……:P)。


再來談除痣吧。目前除痣的方法主要有夜市鹼性溶液、電燒挖除、雷射燒除與手術切除四種:


        夜市鹼性溶液」前面已經罵過了,還是大約討論一下。相較於比較淺層的黑斑,使用鹼性溶液溶去深部痣細胞團的風險更高——細心的您必然發現「果酸換膚無法用來除痣」!?也就是說,酸性溶液根本無法溶解這麼深的結構(造成這麼深的傷害)。前面說過,鹼性溶液可以快速溶解蛋白質。既然要殺傷真皮的細胞團,鹼性溶液的數量與濃度必須比較高,灼傷風險當然也跟著無限提高,造成疤痕的機率幾乎可以確定是100%。因此各位可以檢視看看,夜市點痣的「下場」必然是「黑痣換白疤」……


        電燒挖除雷射燒除二者的原理類似,都是利用「破壞組織」的手法完成治療。相對於「夜市鹼性溶液」的不確定性,電燒挖除與雷射燒除準確許多,「過度治療」的風險更小。如果搭配磨皮剝脫雷射與除斑雷射同時治療,雷射除痣的效果與疤痕避免更是遠遠超過電燒治療。但是……


各位必須嚴重考慮「黑痣有可能是黑色素皮膚癌」這個健康風險。無論是夜市鹼性溶液、電燒或雷射除痣,根據醫學文獻統計,仍舊有至少0.1%的細胞殘留機會。意思就是說,如果要使用電燒或雷射除痣,優點是「操作相對方便,不須事後拆除手術縫線」,缺點則是「無法保證100%的完全移除」。


        最後談談手術除痣。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直接進開刀房,手術挖掉、縫起來;然後切除的組織送到病理檢驗中心去化驗。缺點是「相對麻煩,必須事前排隊,事後回診,還要拆線」,而且「必須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縫合疤痕」。優點是「保證知道切除的完整性」,還有「如果是皮膚惡性腫瘤,可以立即進行進一步的追蹤治療」


我是醫師,專業的 皮膚科 醫師;在「美麗」與「生命」之間做選擇,我的首要考量一定是「生命」。因此各位可以明白:如果沒有把握該痣的良惡與否,我一定推薦「手術切除」;只有唯一,沒有之一


黑色素瘤的一些基本知識。特別是有沒有自我甄別是普通痣還是黑色素瘤的方法?


答:


這題前面說過了,就是英文的「ABCDE五準則」。如果您希望更簡化地記憶它,我的簡化法則是:「凡變動,無論變大、變小、變黑、變淡、變紅、變癢……凡變動,就要密切觀察,盡快就醫。」


解答一下讀者的問題:例如吃醬油皮膚會變黑、喝牛奶會變白;美白、防曬產品的正確使用時間和使用方式;有的痣去掉了又會再長出來,有沒有根除的辦法?街頭的「點痣」小廣告能不能相信?皮膚黑的人真的不容易曬傷嗎?


答:


這題是非常有趣卻沒甚麼醫療水準的回答。先拿「醬油皮膚會變黑、喝牛奶會變白」來玩玩吧……一句話:「日本人吃的醬油多,也沒看到變黑;美國黑人喝的牛奶不少,不曾看到變白」。


皮膚的黝黑或白皙,決定於基本遺傳因素(所以白人白、黑人黑);也決定於皮膚的保濕、健康(健康皮膚的晶瑩剔透);更決定於曝曬、發炎等許多後天因素。


無論如何,「醬油」跟「牛奶」都不可能算數!


再來討論「有的痣去掉了又會再長出來,有沒有根除的辦法?」這個問題。剛剛談除痣的時候,各位應該注意到了「根據醫學文獻統計,仍舊有至少0.1%的細胞殘留機會」與「搭配磨皮剝脫雷射與除斑雷射同時治療」。這兩句話組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痣細胞團塊多半很深、很大;無法以單一雷射簡單破壞」這個事實——當然要以磨皮剝脫方式強硬燒除也行,但是就必須付出「黑痣換白疤」的疤痕代價。


既然「痣細胞團塊多半很深、很大」,一般非手術切除的方式當然無法避免殘餘痣塊的再生。因此,如同上述所說,「以手術切除方式,才有機會完全根除單一痣塊」。


至於「街頭的『點痣』小廣告能不能相信?」這個問題,有耐心的聰明讀者當然知道……「拿來這裡討論,實在是玷汙了醫師的鍵盤」!


皮膚黑的人真的不容易曬傷嗎?」也是個簡單問題——前面解釋過,無論是先天黑皮膚,或是曬後延遲性變黑的黑膚色朋友,它的黑色素顆粒既然數量變多、密度也變濃,就是為了增加「物理阻擋」與「還原抗曬」的防禦功能。因此「皮膚黑的人真的比較不容易曬傷」!


有沒有更先進的與防曬和曬後修復前沿知識,例如去痣、祛斑的一些新技術等或者更多思考,能請您一起給讀者介紹下,好嗎?


答:


細心且超有耐心的您終於閱讀到這裡了(至今9100個字,我的肩膀真是痠痛得不得了……),必然注意到了上一題我刻意漏去的「美白、防曬產品的正確使用時間和使用方式」。


先談「防曬」吧。根據幾年對敏感肌膚的監測經驗,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各位:除非對該產品非常有把握,盡量避免使用「純化學性防曬產品」。即便是「物理化學混合產品」、「純物理防曬產品」我們都沒有辦法保證產品中的乳化劑(表面活性劑)、防腐劑與安定劑……等,長久滲入皮膚後的累積劑量是否安全。「純化學性防曬產品」實在是能免就免吧。


其次,對「以防曬為美白手段」的朋友來說,「黑斑可能是局部的老廢角質堆積」是個非常可能的狀態(還記得上面的左旋C說明嗎?)換句話說,在皮脂膜與天然保濕因子都匱乏的乾燥、卡斑(局部角質堆積,產生黝黑感覺)的狀態下,使用遮瑕膏、彩妝粉體或物理性隔離霜、防曬霜;即便不討論產品成分的長期滲入,光是「粉體必須吸附/消耗殘存的珍貴皮脂膜,才能避免脫妝、掉粉現象」這件事,「堅持使用防曬乳」就可能是您一直暗沉、無法美白的主要元兇!


另外二個常見的防曬的迷思包括「必須提早十五分鐘塗抹,才會產生效果」以及「每十五分鐘塗抹一次,才能維持防曬效果」。第一個迷思估計是早期化學性防曬成分剛剛問世,不容易螯合到角質表面,因此需要提早塗抹,增加角質的吸收效率。第二個迷思也源自於化學性防曬成分的衰減——如果我沒記錯,當年有些「化學性防曬成分」的宣稱機轉是「運用化學成分的分子共振現象,吸收並中和紫外線波長」。隨著紫外線吸收量的上升,化學防曬成分逐漸損耗,因此必須多次補擦。


但是這兩個宣稱至今都被破解了——無論是化學性防曬成分,還是物理性防曬成分;一方面角質親和力大為增加,另一方面「所謂損耗」的立論基礎薄弱。物理性成分更不會有任何衰竭可能(除了汗水流失之外),因此「提早塗抹」與「勤快補擦」(再次強調:除了汗水流失因素外)都成為昨日黃花的古老傳說了。


最後,再強調一次:對於 皮膚科 醫師來說,「防曬」是絕對必須的行為!無論是美白、防癌;減少日逛光曝曬絕對是皮膚保護的第一要務!然而考慮到「化學性防曬成分的長期滲入」與「物理性防曬成分對敏感肌的珍稀酸性保護膜損耗」,使用「戴帽子、撐傘、走在走廊中、不直接曝曬、中午不出門……」等硬體防曬措施與行為,才是真正真正保護皮膚的健康、聰明作法


博客來網站買書按這裡(海外也可以)



補充閱讀: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 2013-01-04 19:09:46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臺灣廣播公司錄音檔 2013-02-01 21:23


敏感/酒糟肌膚的自我療護談「十四天不洗臉」的自然醫學學理猜想 2011-03-15 21:27


使用防曬乳,結果變更黑?細談防曬產品的「功與過」=上海週末畫報邀稿 2011-08-10 15:44


什麼人「必須」使用防曬產品?=微博答客問2011081802 2011-08-18 20:14


洗面乳、護膚品、皮膚自然分泌、防曬、卸妝我有1000000個疑惑 2011-03-12 18:19


敏感肌想用SPF>50的防曬乳,安全嗎?蘋果爽報問題回答 2011-06-18 20:11


防曬乳不洗掉,會產生黑色素沉澱?蘋果爽報問題回答 2011-06-18 19:54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宋奉宜 靜脈 輸液 點滴 掛水 類固醇 抗組織胺 周年慶 愛爾麗 伊美爾 幹細胞 牛爾 專家 達人 悠美 朱芃年 邱品齊 張麗卿 消脂針 光澤 皮膚科 諮詢師 違法 飛針 抓癢 林志玲 馬英九 蔡英文 蘇貞昌 陳文茜 林上立 林靜芸 書田 藍淑馨 趙昭明 寶拉 化妝品員警 雷射 激光 左旋C 杏仁酸

熱門 最美主播 獨臂美女 指原莉乃 蝴蝶季 王瀅 登革熱 椰漿飯 知識 阿金減肥法 12年國教 潔西卡 艾芭 怪獸大學 一見雙雕 福隆 沙雕 郭雪芙 馬甲線 購物 栢芝奶媽 E奶腰精女 世界上 最醜陋 動物 手錶 舔眼球 林祖舜 方丈 咖啡 杯蓋 致癌 孕婦 車厘子蛆蟲 加侖 吸血鬼 黃金內衣 全智賢 暴肥 住宅 獨臂選美 陶喆 宣布 結婚 第一車模我們結婚了 四六級 明天 加油 曾一鳴 最強音 再遭痛駡 蕭亞軒 打盹誤轉2億 一吻定情11 天天向上 真假雪姨 李敖 舞出我人生 墨綠森林 中國最強音 青春 聚光燈 13 錘子 rom 羅永浩 錘子 將公測 金小魚 monstar 羅大佑 批曾一鳴 星跳水立方 白玉蘭 趙氏孤兒案 折桂 武當山 驚現 最強到此一遊 普京講英語 王凱蒂 劉國峰 毒皮蛋 古川雄輝 轉基因大豆 上海電影節 雞排妹 瘋狂猜圖 男人裝 微信版 上線 六級 作文 預測 徐福記 拒添冷櫃 血流滿面 上班 劉語熙 眉山 學生 發燒 長春 地鐵 事故 邢雅晨 父親節 話題 祝福 陳曉 鬼澤夫婦 內海賢二 王駿迪 開房找我 舉牌者 葉海燕 獲釋 友愛立交 北大校花 袁佳怡 鬼鬼 吳映潔 Hope 組合 天貓 劉瑞琦 tr350 新東方 農大帥t 服貿 服務 貿易 協定 ECFA 兩岸

黑色素 痣 黑斑 美白 黑素瘤 皮膚 癌 防曬 營養 天然保濕因子 NMF 化學 防曬 物理 果酸 左旋C 雷射 激光 脈衝光 導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ctorskin123 的頭像
    doctorskin123

    脂漏脂溢與酒糟,絕對改善,可望痊癒!宋奉宜醫師@極緻皮膚科

    doctorski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