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打雷射前,重新確認護目鏡所對應的波長。
補充說明:
雷射治療方興未艾的今天,醫師們未必真正了解相關風險。當年「電燒病毒疣導致醫師喉嚨長菜花」的新聞,才使醫師開始警覺到,原來「書上」說的是對的!
張宜菁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
台灣醫學2010, Vol.53, No.8, P.41~42
隨著醫學美容的蓬勃發展,民眾對雷射等光電儀器等的治療需求大幅提昇,醫師們每天在診間忙著幫病人打雷射,專注在如何達到療效與避免併發症,可別忘了研究整個過程的安全性!雷射發射出來的強大能量,與肉眼所能感受到的難以相比;我們無法看到可見光波長以外的雷射光束,所以容易低估它的危險性。另外,執行雷射時產生的煙塵,以及機器使用不慎引發的火災,也常帶來無妄之災。忽略必要的防護,將會使自己在執行業務時暴露於危險之中。
雷射光束對眼睛的傷害
雷射對眼睛的破壞力,主要由波長、能量、與接觸時間所決定。從可見光到近紅外光波長的雷射(400 nm-1400 nm),會損害人體視網膜。這些光束穿透角膜,經過水晶體,最後聚焦在黃斑中心凹(fovea centralis)。光能被吸收轉為熱能,燒灼視網膜。此聚焦過程放大了雷射光束燒灼視網膜的單位面積能量,讓雷射更具威力(1)。
因此,在防護不周之下執行雷射手術,最可怕的是會破壞視力。目前,美國已有3名醫師不幸因執行雷射而單眼失明。由於視網膜沒有痛覺受體,不慎被雷射光束打到的當下,是沒有感覺的,之後才感覺到視力有缺損(2)。有些人在發生意外後的幾個禮拜,很幸運的會恢復部分視力,但是有些人則留下嚴重的後遺症(3)。
可見光到近紅外光波長的雷射,除了上述會傷害視網膜,還會燒傷眼睛的葡萄膜與虹膜。各式的除毛、除斑、除血管雷射與溶脂雷射,還有比雷射能量低的脈衝光,都在此波長範圍之內。除斑的銣雅鉻、紅寶石、亞歷山大雷射,採取Q-Switch的設計,波幅極短,其發射的能量甚大,使用上得特別當心!
波長1400 nm到10600 nm的磨皮雷射(laser resurfacing)則會傷害我們的角膜。在遭到雷射光束的能量加熱之後,角膜會失去透明性、表面變得不平整,而干擾視力。傳統的鉺雅鉻、二氧化碳雷射,或是應用「分次光熱技術」(fractionated photothermolysis)的飛梭、飛點等雷射,屬於這個波長範圍,使用上要注意其對角膜的殺傷力。
執行雷射產出的煙塵傷害
大家曾聽說二氧化碳雷射所產生的煙塵當中,仍含有具傳染力的乳突病毒(4)。究竟雷射的煙塵中含有哪些成分?水蒸氣就占95%,剩下的5%是微生物、有機與無機氣體,以及微粒子的組合體。目前已有超過80種化學成分從雷射煙塵中被分離出來,其中包括苯、甲醛、甲苯、氰化物、過氧乙烯硝酸與丙烯醛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5,6)。細菌孢子與乳突病毒確實仍能在雷射煙塵中存活,但至今尚未發現愛滋病毒的存在(7,8)。如果吸入這些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其後果可想而知。
誤觸機器可能引發火災或電擊意外
根據2008年哈佛大學雷射安全訓練課程的指導教授Dr. Rox Anderson的演講,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歷年來最常發生的雷射意外,是火災與燒傷。事實上,在供給氧氣等助燃氣體的手術室內,脈衝光與各種波長雷射的高能量光束,特別容易點燃布單、布幔等設備,進而引發火勢(9)。除了火災,雷射機器的電流也曾發生電擊致死的案例。這些意外發生的原因,多半是在暫停或完成治療時,雷射機器仍停留在準備隨時擊發的「ready」模式。此時只要有人誤觸發動機器,就可能發出高能量的雷射光束,而發生火災或電擊等意外。雷射使用過後,記得立即調至「stand by」模式以防止誤擊。
我們該有的防護措施
大家都知道護目鏡可以預防雷射光束對眼睛的傷害,但是為什麼還會發生醫療雷射傷眼的意外?這通常和雷射護目鏡的使用習慣有關。雷射護目鏡上面所標示的波長與OD值,即表示這個護目鏡在哪些波長範圍內,能夠過濾掉多少的雷射能量。臨床上需使用至少OD值達到4以上,也就是將能量減弱到剩下的1/104以下的護目鏡。雖然護目鏡外觀都相當類似,但是每一個護目鏡卻針對不同波長而設計。如果沒有戴對波長的護目鏡,就相當於沒戴護目鏡。有些雷射可以打出不同波長的雷射光束,醫師如果誤判當時使用的波長,很容易混淆而戴錯護目鏡(圖1)。
並非只有幫病人打 雷射的 醫師才需戴護目鏡!凡是在診間有人的眼睛直視雷射光束、或直視鏡面反射而來的雷射光束,都可能受到傷害(10)。那麼臨床上要如何防範雷射光害呢?首先,在每次擊發雷射之前,第一線執行的醫師一定要把門關上,並確認房間內的病人與所有同仁都戴好正確的護目鏡。治療室的裝潢應避免採用透光的牆壁、門窗材質與鏡子等反光性的擺設(11)。不要拿紗布擦拭護目鏡,因為鏡面遭到刮傷後,雷射光束就有機會直接進入眼睛。
對於雷射煙塵的防護,普通手術口罩並不適用,必須使用N95口罩才足夠阻止所有0.1至0.3微米以下大小的微粒入侵肺部、呼吸道。在距離雷射操作的2英呎範圍內,運用流速高於40 CFM(CFM=Cubic feet per minute)、過濾0.1微米以上的煙塵粒子的手術用抽煙機,也可以幫助清除雷射煙塵(12)。科學界仍積極研究雷射煙塵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當中。在更了解其對人體的影響之前,戴緊N95口罩與使用手術抽煙機,可提供醫院同仁安全的防護。
結語
醫學美容雷射是高科技的醫療儀器,若我們不夠了解操作安全,沒有徹底防護,它也可以變成沉默的長期威脅!有鑑於此,美國各地醫學中心漸漸開辦專業課程。部分單位甚至要求雷射操作的相關人員,完成雷射安全訓練並通過考核,這點可供我們未來借鏡。畢竟,手術過程中,保護自己與病人的安全,是醫師與醫療工作同仁責無旁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Zuclich JA, Lund DJ, Stuck BE: Wavelength dependence of ocular damage thresholds in the near-ir to far-ir transition region: proposed revisions to MPES. Health Phys 2007; 92: 15-23.
2. Mainster MA, Stuck BE, Brown J Jr : Assessment of alleged retinal laser injuries. Arch Ophthalmol 2004; 122: 1210-1217.
3. Barkana Y, Belkin M: Laser eye injuries. Surv Ophthalmol 2000; 44: 459-478.
4. Garden JM, O'Banion MK, Bakus AD, et al.: Viral disease transmitted by laser-generated plume (aerosol). Arch Dermatol 2002; 138: 1303-1307.
5. Brüske-Hohlfeld I, Preissler G, Jauch KW, et al.: Surgical smoke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J Occup Med Toxicol 2008; 3: 31.
6. Taravella MJ, Viega J, Luiszer F, et al.: Respirable particles in the excimer laser plume.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 27: 604-607.
7. Capizzi PJ, Clay RP, Battey MJ: Microbiologic activity in laser resurfacing plume and debris. Lasers Surg Med 1998; 23: 172-174.
8. Taravella MJ, Weinberg A, May M, et al.: Live virus survives excimer laser ablation. Ophthalmology 1999; 106: 1498-1499.
9. Sesterhenn AM, Dünne A A, Braulke D, et al.: Value of endotracheal tube safety in laryngeal laser surgery. Lasers Surg Med 2003; 32: 384-390.
10. Baxter DA: Laser safety in the operating room. Insight 2006; 31: 13-14.
11. Andersen K: Safe use of lase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what perioperative nurses should know. AORN J 2004; 79: 171-188.
12. Wenig BL, Stenson KM, Wenig BM, et al.: Ef fects of plume produced by the Nd :YA G laser and electrocautery o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Lasers Surg Med 1993; 13: 242-245.
補充閱讀:
留言列表